领导美国唯一一家存活下来的独立发动机制造商继续前进并非易事,多项全能是索尔索的钥匙
索尔索:顶住,最后的发动机公司
领导美国唯一一家存活下来的独立发动机制造商继续前进并非易事,多项全能是索尔索的钥匙
康明斯公司(Cummins)能够在2003年以63亿美元的全球销售额进入Fortune 500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迪姆·索尔索(Tim Solso)功不可没。这位哈佛大学商学院1971年的MBA毕业后直接加入康明斯公司。在学校时就被预言将会成为企业明星的索尔索被公司着重培养,职业生涯一帆风顺,1994年成为康明斯的CEO。而以制造商用车柴油发动机为主业的康明斯在索尔索的治理下,是目前美国唯一一家存活下来的独立发动机制造商。2003年,康明斯被Fortune杂志评选为美国最受敬仰的公司之一。日前,索尔索在北京接受了本刊记者的采访。
GE :目前全球钢材、原油等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会对康明斯公司有什么影响?
索尔索:康明斯2004年全球营收80亿美元,采购量50亿美元。可以想见,购买这么多原材料,原材料的波动对它整个影响是很大的。应对这种局面有两个方法,第一个是全球采购。我们在全球有四个大的国际采购办公室。它们的职能就是寻找全世界价格最低的材料、零件和部件。第二,在购买关键的原材料的时候,用流程避免价格的突然波动。对于任何一个采购流程来讲,有两个非常关键的要点:第一是从哪里去买?当然要从成本比较低的地方买;第二,在什么时候买?因为价格在历史的阶段当中,随着时间去波动。要在恰当的时间从最低成本的市场中去采购。
GE :如何看待中国汽车市场的波动?是否令你想起巴西的市场?
索尔索:我对轿车市场不是很熟悉,更熟悉的业务是商用汽车市场。到2010年,中国的高速公路里程从全球来看将仅次于美国,拥有这么多的高等级公路,意味着中国可能会有更多的货物运输量。货物运输量的增大,需要有更多卡车。需要卡车的装载能力比以前要大,速度比以前要快。发动机的功率和马力也要比以前大。同时中国的环保标准在不断提高,对发动机也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
当然,这个发展过程当中,有一些短期因素,比如政府宏观调控,会对这个市场造成一些短期的波动。从长期来看,中国的商用车市场应该用一个词来描述:增长。这里的机会是非常巨大的。在这一点上,巴西和中国在商用车这方面没有可比性。比如在巴西,以中型卡车为例,大概有36%的市场份额,但是巴西这个市场是属于容易波动的市场,忽高忽低。但是在中国的话,应该是一条稳定的上升曲线。从整体来看,这个趋势是非常强烈的增长。在这个领域里,和巴西没有可比性。
GE :2004年下半年康明斯业务大幅度的增长得益于哪些方面?
索尔索:自2002年下半年到2003年上半年,对康明斯来说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箫条,就本人而言,在这里工作的34年当中,我经历了四次经济周期性的波动,这次是最严重的。应对这场史无前例的经济波动,我们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进行了业务重组,将全球的工厂数减少了14家,裁员25%,采用六西格马来降低公司内部的运营成本并全力降低原材料采购成本。这一切都发挥了效用。
另外,康明斯能够在这么短时期恢复增长,更大的贡献来自海外的投入,尤其在印度和中国。这两个正在高速成长的市场帮助了我们。
GE :与竞争对手的区别在何处?
索尔索:首先,康明斯的产品线比较长,我们的发动机可以覆盖众多不同市场:从矿山设备到小型工程机械和园艺设备上,我们可以为多个市场服务。不同的市场有不同波动周期,我们借此对冲了在各个市场中的风险。
其次,从技术角度来讲,康明斯是唯一专做发动机的美国公司,能够提供整体的发动机的五大解决方案。我们拥有自己的燃油系统、发动机电子系统和燃烧系统的开发技术。也就是说,我们拥有从发动机的进气、排气,到缸内燃烧的所有过程的研发能力。
另外就是业务范围多元化,我们的57个工厂分散在全球17个国家和地区,北美以外的业务占到整个销售额的50%。我们对于特定的市场依赖性不是很强。这种业务模式很难被复制。
(文/《环球企业家》□ 于欣烈|文 出自:2005年1月 总第1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