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业务实质性的整合行动已经露出苗头,这一次它打出的是软硬兼施的组合拳

大众变招

来源:《环球企业家》2005年3月总第108期  |  作者:《环球企业家》 贾可  |  阅读:

在华业务实质性的整合行动已经露出苗头,这一次它打出的是软硬兼施的组合拳

很可能是历史上第一次,德国大众汽车公司能够让胡茂元和竺延风站在一起发表讲话。2005年1月27日,在“大众一心,鼎立北京奥运”的启动盛典上,德国大众主管中国业务的副总裁魏智博带领他的这两位中国合作伙伴,一同走上布置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的大讲台,并排宣读准备好的祝福奥运成功,祝福大众赞助成功的美好话语。
  
胡是上汽集团的舵手,而竺是一汽集团的统领,他们所领导的两大中国国有汽车公司长期以来针锋相对,而他们同德国大众分别建立的合资公司也同样互为竞争对手。上海大众和一汽-大众成就了大众在中国车坛近20年的霸业,但是在最近的三年内,随着世界汽车在中国竞争的加剧,各行其事甚至互相拆台的南北大众使得大众的中国业绩江河日下。
  
德国大众一直梦想着它在中国的这两个合资公司能够形成合力,从而在各方面节省成本,降低摩擦,以扭转已经显露出的颓势。比如2001年开始,联合南北大众在一个展台亮相中国的汽车展,比如2002年初,联合两个伙伴三方共同合资成立变速箱公司。但是由于两个合资伙伴势均力敌,南北两个大众要真正整合势比登天。
  
击败韩国现代获得2008年北京奥运会汽车合作伙伴,被大众看作是一个千载难逢的重塑在华地位的机会。倘若藉此真正整合在华业务,那么这家目前全球业务遭遇困难的公司将会寻找到新的增长引擎。《环球企业家》注意到,虽然两人未有直接对话,但绝对是出于精心安排,胡茂元、竺延风是和魏智博被安排到了一张餐桌就坐并一起登台亮相。如此安排的还有两个合资公司的中方总经理以及大众集团中国总裁雷斯能等等。
  
这已经不能简单看作是某种象征意味的事件,事实上,大众实质性的整合行动已经露出苗头,这一次它打出的是软硬兼施的组合拳,对此,无论是胡茂元还是竺延风,两个极聪明的中国人都应该是心知肚明,只不过是默而不宣而已。
  
大众汽车的第一拳是亲一汽-大众而远上海大众。尽管上海大众第五工厂以及一个新的发动机合资公司正在临港建设,但是一汽-大众的项目显然更多更重要。2004年7月,它年产能高达33万台的第二工厂已经竣工,紧接着大众一汽平台零部件有限公司开工建设,到年底时,与大众关系颇深的现任德国总理施罗德被邀请出席一汽大众二厂的建成仪式。
  
此次仪式上,大众总裁毕睿德颇有深意地表示:“我们庆祝的不仅是二厂的落成,还有大众与一汽合作谱写新篇章。”一汽-大众随即表示,公司未来将生产大众品牌、奥迪品牌的全系列产品。而更为惊人的消息是,业内原本盛传上海大众未来只生产大众旗下的其它车型,比如被提上议事日程的斯柯达,但是最新的进展则可能是斯柯达将与一汽集团在深圳成立合资汽车公司,如此上海大众地位更显尴尬。
  
如果说上海大众被德国大众疏远,其最明显的理由莫过于上汽集团与美国通用靠得太近。而去年初,上汽还因大众竟然不肯转让老式轿车平台而对其不满。与其同通用争宠,倒不如干脆抽身加强与一汽集团的亲密关系,如同通用同上汽一样。这也将省却在两家公司间走平衡木的痛苦,能够更迅速地贯彻自己的战略意图。当然上海大众挑选的大众的拳头产品POL0在中国的不如人意也令大众忧伤。
  
就在上汽因为无法从合资伙伴特别是大众汽车手中获取技术,而下苦功收购双龙收购罗孚引起世界汽车业惊奇之际,大众总裁毕睿德突然在德国表示,大众将会支持中国开发自己的汽车品牌,原因是大众无法阻止中国开发自己的汽车品牌,因此决定把这看作是一次机会。他说,所有为大众汽车开发的零部件,只要中国伙伴需要,大众都可以提供,自己将通过和中方合作来获利。这是说给上汽听的还是说给一汽听的?
  
虽然实质性的动作尚未出现,但是这可以看作是大众的第二拳。大众汽车可能一箭双雕。已经有年产能45万台的上海大众,虽然少于一汽大众66万台的年产能,它依然是中国汽车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大众还要依靠它生产自己的汽车。因此尽管疏远上汽但是毕竟不能远离。而同时,对于自主研发动作较少的一汽来说,大众的表态无疑是巨大的利好。它使这家被称为共和国长子的汽车企业能够有更多的想像空间。
  
最重要的第三拳则充分显示了大众的智慧。南北大众的整合包括股权调整、零部件、产品和销售渠道等等诸多方面。一步到位被证明行不通,但是大众似乎没有被此难倒。有了前面两拳的铺垫,它要开始暗渡陈仓了。这个动作是将帕萨特B6放到一汽-大众生产,而上海大众以后要推的只是帕萨特B5的改进型。两个企业卖同一个车型,吆喝得早吆喝得起劲的上海大众好像是在给别人做广告。此时,不论其它,仅仅渠道整合就似乎顺理成章,而且看起来是以一汽大众为主导。
  
对于大众汽车的这种战略转移,《环球企业家》分别求证于胡茂元和竺延风。胡表示没有听到这种说法,而竺则笑答:“这个问题,大众的人最清楚,你去问他们。”而魏智博并不愿意表露自己的态度。就此问题,去年11月,毕睿德也不愿意回答本刊记者的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