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本土汽车厂商面对着与当年丰田类似的诱惑:规模、速度、触手可及的市场机会
被忽略的启示
按理说,丰田史无前例的“质量危机”也能造就无穷机会。在美国,底特律巨头趁火打劫;在中国,本土汽车制造商则可以从企业发展战略层面,攻取他山之石。
遗憾的是,中国汽车业并未对此进行认真反思。
一种看似真知灼见的观点已占据了舆论主流:一切应归咎于夺冠的野心及快速扩张造成的失控。的确,贪婪导致丰田企业文化偏离了正常轨道。但另一方面,如果对丰田所处的独特市场环境有所了解,你会不禁困惑,追求第一的发展目标难道毫无合理性可言?
从2000年开始,得益于美国汽车消费习惯的改变,排量、尺寸、油耗更小的轿车深受市场青睐,丰田在美国销量一飞冲天,底特律三大汽车巨头的市场份额却日趋下滑。迫于生存压力,三巨头开始不同程度的自我变革,痛下决心整改公司的结构性问题。
与此同时,丰田在日本本土市场增长缓慢,底特律巨头却大规模渗透进入日本本土汽车产业。当时戴姆勒-克莱斯勒控制了三菱汽车1/3的股份,福特则控制了马自达。通用汽车曾同时拥有斯巴鲁20%的股份、五十铃49%的股份,以及铃木10%的股份。保持纯正大和血统的公司,唯有丰田和本田。
而丰田唯有加强对美国市场的攻击性,才能缓解失衡状态。进入21世纪,“规模至上”的思潮风行底特律,一半利润来自美国的丰田对此难以抵御。此番金融危机爆发之前,美国汽车市场空间巨大,竞争对手处于低谷,对当时的丰田来说,快速扩张不啻为一种建立市场话语权的合理选择。
这一切有助于理解中国本土厂商的当下处境。2004年后,中国汽车市场开始井喷式增长,终在2009年晋升成为全球第一大市场。尽管2010年增幅预期有所降低,但仍有望卫冕。这意味着,中国本土汽车厂商面对着与当年的丰田类似的诱惑:规模、速度、触手可及的机会。
机会也可能稍纵即逝。中国汽车制造商为此不惜一切代价—比亚迪公司董事长王传福在2008年公开宣布,公司计划在2015年成为中国第一,2025年成为世界第一。因收购沃尔沃品牌而风头正劲的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也设定了类似目标。在2007年接受本刊采访时,他表示要在2015年实现200万辆销量。
但接下来的问题是,诱惑类似,危险也会类似。如何在追求快速扩张的同时,避免油门踏板失控呢?其实,学习丰田生产方式仍不失为一个好方法。这家日本公司遭受如此重创,正是因其偏离传统理念所致。鉴于此,中国本土汽车制造商们应当清醒认识到,永远不要偏离自身实现成功所依赖的正确模式,无论这一模式多么陈旧。另一方面,当企业达到一定规模后,最高管理层不可固步自封,必须要引入监管体制,通过设立独立董事等方法,让第三方的客观意见成为公司制定战略决策的重要基础。
成为市场第一,这样的目标本身并无过错。前提是,管理层必须为此提供足够的资源支持。这不仅涉及产能扩充和车型更新,更重要的是对资金、人才等方面的把控能力。“超常规发展没有问题,关键在于企业的能力能不能持续地跟上。”博斯管理咨询公司高级经理彭波告诉本刊,“否则,企业快速扩张肯定要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