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脆弱而泡沫滋滋作响的电动车产业进入中西联姻时代。
相拥取暖
无论是美国电动车公司ZAP,还是中国汽车公司永源,对中国人来说,都过于陌生。但随着中国汽车史上第一份电动车收购协议的曝光,它们立刻成为业界焦点。
近日,美国电动车公司ZAP宣布,将以2903万美元现金收购永源集团旗下浙江永源汽车有限公司51%的股权,同时,作为交易条件之一,永源汽车的母公司永源集团将取得3150万股ZAP股份,ZAP则取得合资企业电动车的独家国际经销权及汽油动力车的非独家经销权。ZAP的野心远不止如此,它计划在完成第一阶段收购并获得监管部门最终审批后,再收购永源汽车剩余49%的股权。倘若实现,将成为电动车领域,外资公司在中国进行的首次并购。
事实上,从去年以来,电动车逐渐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主流发展路径,各类跨国合作模式便屡见不鲜。2009年底,上海汽车与美国A123系统香港有限公司以51%:49%的股比合资成立一家车用动力电池系统公司,暂定名“上海捷新动力电池系统有限公司”,这是国内汽车整车集团和国外电池生产企业的首个跨行业联盟。
而几乎同期,吉利控股集团也和江森自控签署内容广泛的全球合作协议,产品涉及汽车零部件,包括汽车座椅和新能源技术。而江森自控也与法国Saft Groupe SA建立了关于混合动力、插电式以及电动汽车用锂电池的合作关系。
今年以来,大兴土木的充电站建设,以及新能源补贴政策的刺激,使中国电动车产业持续升温。诸多跨国公司和本土企业都陆续推出各自品牌的电动汽车。以Better Place为代表的电动车领域的新兴玩家们,则不遗余力地进入中国市场。在和中国本土汽车厂商广为交涉后,5月,Better Place不仅和奇瑞汽车签署合作协议,还在北京开设了中国第一家办事处。
对于全球电动车的主要产业链条来说,中国市场的成败,决定了他们未来的命运——尤其是那些目前没有常规内燃机汽车销量支撑的企业。ZAP和永源在中国市场无足轻重,行动上却是最为激进的。“中国在电动车上积极作为,这也是今天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市场。”ZAP 的首席执行官Alex Campbell告诉《环球企业家》。
其技术实力首先遭到质疑,加之ZAP连年亏损,此消息一出,波澜四起。但也正因此,它们的合作对中国电动车产业的发展也别具意义。
在一些方面,这起收购仍遵循整车企业与外资核心技术拥有者的联盟模式。
今年4月,ZAP和永源便宣布达成电动车领域合作项目——ZAP负责车辆电动化的技术开发、匹配测试和零部件采购,永源提供整车平台。此前,双方已在中国组建了名为ZAP Jonway的电动汽车合资公司,制造出上海世博会美国馆官方用车:电动SUVA380。
事实上,早在2005年,ZAP和永源已有接触。在浙江永源汽车有限公司销售总经理张颜兵看来,这家拥有16年历史的加州电动车公司拥有电动车系统开发和匹配的核心优势。作为电动摩托车、滑板车和全地形车领域的创新者,及军方、政府和企业车队电动卡车和货车的供货商,迄今,ZAP已在全球75个国家售出11.7万辆电动车。
但ZAP终究是一家技术供应商。若想在电动车市场获得一席之地,ZAP需要造车资质。“比起自己申请、投入资金、建生产线来自建公司,收购一家有整车生产资格的车企显然更容易,成本也更低。”J.D.Power亚太公司高级市场分析师朱鸣说。
这和上汽与A123的联盟有近似之处。美国A123系统公司是电池系统领域技术的领先者,而上汽在与大众汽车、通用汽车的合作中,已积累丰富的整车制造经验。
而且,在这两个合作关系中,多年的业务交往都成为决定性因素。ZAP和永源在签署收购协议前,建立了充分信任,而上汽之所以选择与A123合作,是因为A123是通用汽车的电池供应商,而上汽与通用的“交情”近20年。在整车企业与电池技术供应商的联盟中,知己知彼非常重要。
然而,ZAP和永源的合作却在一个关键层面别出心裁。2004年,永源汽车的母公司永源集团与浙江的飞碟汽车合作研发飞碟轿车,但其2010年的产销计划不过2万辆,是个不折不扣的小玩家。而ZAP仅在2002年实现过年度盈利,据美国监管部门文件显示, 2009年其亏损1070万美元,2010年第一季亦亏损320万美元。
相反,上海汽车在中国汽车业的行业地位坚不可摧,在总销量上是最大的本土汽车集团,而且,借助自主品牌荣威的发展,上汽逐步在谋求更大话语权。A123的履历同样光鲜,不仅是通用汽车的合作伙伴,也是豪华汽车公司宝马的长期供应商。
ZAP和永源开创了这个行业第一个“弱者联盟”。
“ZAP要找中方合作伙伴,比起那些大国企、合资企业,我们更为适合。”浙江永源汽车有限公司销售总经理张颜兵告诉本刊。而朱鸣则一语中的地指出:“如果ZAP赚钱的话,也许还未必看得上永源。而对于永源来讲,它现在是用资金或技术或渠道,也不一定在乎ZAP目前的亏损。”
对双方来说,这或许已经足够。永源的量产能力可以使 ZAP 拥生产基地,且永源在中国拥有80多家直营经销商和数百家授权经销商。而永源也可借助ZAP的技术,提升产品质量及知名度,同时有可能进入海外市场。
其实,ZAP和永源的合作提供了另一种思路:在新兴行业趋势下,不一定遵循强强联手的传统模式,两家小公司只要具备互补条件,相互扶持或许是更好的生产之道,尤其是在风起云涌的电动车领域。
事实上,这类相互强烈依赖的合作案例的诞生,标志着在汽车产业,中国与全球市场的融合正不断加深。一方面,外国公司需要获得中国市场带来的实际支持,降低成本,切入电动车市场,参与竞争;另一方面,这些公司可以向资本市场来兜售“中国概念”。“收购永源旨在为 ZAP 提供具有互补性的设施和汽车制造专长,使其成为一家全球性的电动车与汽车制造商。”ZAP 董事会主席 Priscilla Lu说。
前提是,它们能通过中国汽车政策的审批。在上汽签署的合资协议中,本土汽车公司占比51%的股份,拥有绝对优势。但外国公司收购中国整车企业51%的股份已越过政策红线。
“我们只是在电动车部分合作。”张颜兵试图打消一些疑虑,但当被问及是否承诺合资公司不会涉及传统汽车时,张颜兵向记者表示“也不能说以后只这样,至少第一步是先这样。”
这就是根本问题所在。“是不是完全做电动车不去做传统车,对于监管部门来说是很难控制的。”朱鸣担心,一旦ZAP收购永源的模式成功,可能将成为一个风向标,外国公司以新能源的名义收购小企业。如果永源在中国获得生存空间,将会吸引更多的电动车产业公司尝试不同途径,进入中国。(本刊记者于欣烈对此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