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千个观众就可能有一千个李书福。

造车狂人李书福

来源:投资中国  |  作者:英才 严睿 何春梅  |  阅读:

好故事总耐人寻味,有一千个观众就可能有一千个李书福。

这是好莱坞式的励志题材,穷小子李书福,不乏梦想,凭借让人跌破眼镜的奇思妙想和有些冥顽执拗的个性,在弱肉强食的汽车世界里,完成了一连串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私企造车第一人”、“四轮沙发之父”、“土炮企业家”、“草莽英雄”、“预测天才”、“车疯子”、“狂人”……或许,我们太爱用自己习惯的坐标系来设定“李书福”这个角色了。就好比,我们喜欢揣摩沃尔沃汽车公司CEO斯蒂芬·雅各布为老板李书福“更衣照”的戏说部分,却忽略了照片上两个人间的某种默契。

李书福说,吉利和沃尔沃是兄弟关系,不是父子关系。既然是兄弟篇,也就意味着沃尔沃绝不是吉利的续集,吉利有吉利的起落,沃尔沃有沃尔沃的转折。

但从一开始,我们就陷入惯性思维,用并购来解释两个企业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是对李书福的误读。

“所有这些东西,都不会因为一个股权交易,就能够改变得了。”《英才》记者眼前的李书福认为外界对吉利并购沃尔沃轿车的理解“太直白、太简单”。

甚至从并购本身谈沃尔沃汽车,李书福会流露出一些烦躁,反复用无奈的表情强调,这是“最简单”的部分。他更愿意谈的是人类多元文化中的共性。

这是李书福一开始就为沃尔沃汽车的未来梳理出的逻辑。

就在两年前,面对代表着“文化冲突”的工会“考官们”的刁难,李书福似神来一笔的“I love you”,现在看来不像是临场的即兴发挥,而是在展现他预谋已久的企图心。

旁观者的视角总是落在并购与被并购,整合与被整合的热闹故事上,但李书福要讲的则是一个彼此尊重,相互认同的商业文化的命题。

沃尔沃轿车全球海选董事会的举措,如果从文化融合的角度来看,李书福则是在做一次大胆的文化实验——将欧洲人、美洲人、亚洲人融为一炉。

2011年4月,沃尔沃汽车在上海车展上全球首发的“天地”概念豪华车,被外界评论为“妥协的产物”——统筹吉利与沃尔沃在造车理念上的差异,以及董事长李书福与沃尔沃汽车“拼盘”董事会磨合的代表作。

或许是因为李书福鲜明的个性束缚了我们的想象力,使我们总在控制权格式下寻找答案。但“天地”更应该被视为是其文化实验的第一个正式产品。

“遇到看法、意见有分歧的时候,李书福会反驳,也会争吵,甚至反复吵,但很多人并不了解他的地方是,这其实是李书福挣扎着去学习对方、接受对方的过程。”与李书福相熟十多年,也和李书福“吵”过很多次的汽车产业评论家吴迎秋对《英才》记者,用“很爱学习”来评价其眼中的李书福。

“挣扎着去学习”不是为了股权关系层面的控制,也并非对跨国公司经验的复制,李书福希望的是通过建立一套“跨国界、无国别”的全球型企业文化系统,使各个利益相关方在共同的行为准则和游戏规则上,获得共赢的结果。

在问“这可能吗?”之前,有必要厘清的是李书福所要描绘的沃尔沃到底会是怎样的一家跨国公司。

像个粉丝一样,李书福对于沃尔沃在造车领域里的那些开创性的技术,如数家珍,也明白以“安全”二字著称于世的沃尔沃,在现在瑞典人的心目中仍然是国宝级的品牌,是生活传统的一种标志。

尽管不复当年勇的沃尔沃让人略感唏嘘,但对于李书福来说,向偶像致敬的最好方式莫过于还原沃尔沃的好车本质。“尊重成熟的商业文明”,这是李书福提出“沃人治沃”的本源,也是帮助沃尔沃汽车在全球市场重现辉煌的路径设计。李书福会成功吗?

沃尔沃汽车这个“一国两制”的商业版本,最终能否与李书福理想中的“全球型企业文化”对接?

在全球汽车制造业的大格局下,吉利并购沃尔沃汽车对于中国汽车制造企业整体的“东风渐劲”有着怎样的现实意义?

与TCL、联想、华为等企业海外运营的方式不同,李书福的“放虎归山”能否实现沃尔沃汽车的复兴,从而开创出中国企业跨国运营的一条新思路?

不论这些问句的答案如何,李书福在国际化中所付出的心血和代价无疑会给中国企业带来宝贵的样本价值。

烦恼才开始?

“并购之后,烦恼才开始”,李书福说。

对于李书福可能的“烦恼”,外界早有一些判断。譬如并购带来的高负债率问题、吉利持续输血与沃尔沃自身造血的问题,当然也有沃尔沃汽车新团队磨合过程中的“阵痛期”的问题……

在完成对沃尔沃的收购后,截至2010年底,吉利集团资产总额967亿元人民币,负债总额710亿元人民币,资产负债率上升至73.4%,较国内车企同行平均60%左右的负债率偏高。

“吉利18亿美元买下沃尔沃汽车主要靠的是银行贷款,李书福的上市公司一年利润也就1个多亿美元。也就是说,十几年的利润才能还清负债。”一家金融业公司董事长从风险控制角度向《英才》记者分析。

根据最新统计资料显示,中国企业500强的平均负债率水平为79.8%,欧美大型车企的资产负债率也在70%-80%的区间。因此,吉利集团的负债率水平仍属正常范围。

而2011年合并吉利汽车和沃尔沃汽车的报表后,上半年吉利集团销售收入已达到700亿元人民币,预计全年收入将在1400亿-1500亿元人民币。这一数据将可以支撑吉利集团进入世界500强。

不过,市场普遍的评论似乎还是为李书福“捏了把汗”——在当前信贷环境愈发紧缩之下,吉利能否如计划中的持续向沃尔沃汽车投入后期建设的资金,避免重蹈塔塔收购捷豹路虎的覆辙?

“我们到2015年投110亿美元,不是盲目的投入,是通过商业模型翻来覆去算过的。”李书福认为外界对吉利集团资金链的担忧“很天真”,因为这不是资金的问题,而是个战略的问题。

“确定了案子,就得有战略安排、组织架构、执行方案。就像打仗一样,飞机、大炮、坦克车,在制定战术的时候,就要配置好资源。上了战场再说缺东少西的,这个仗就不要打了。”

6月间,吉利控股集团成功发行10亿元7年期利率为6.40%的人民币公司债券,成为国内汽车行业第一家发行债券的民营企业。单就吉利的融资能力来讲,小试牛刀的李书福底气十足。

今年上半年,比亚迪与长城汽车两家民营车企先后回归A股市场以补充现金流。但李书福却对《英才》记者肯定的回答,“没有想过”吉利A股上市的问题,“我们就认认真真做汽车,我不会做资本,也不懂资本”。

对于巨额的后期持续投入,李书福更希望依靠沃尔沃自身的“滚动投入”来完成,但他也坦言就目前的状况,沃尔沃汽车自身造血能力“只能说比较强,而不是很强”。

汽车行业评论家贾新光和钟师也向《英才》记者表示,报表上反映出来的财务状况对于吉利集团来说并没有多大的风险,即便缺钱,也仍然可以发债或向其他大股东融资等办法解决,现在要看的是沃尔沃汽车计划在建的项目能否缩短投入产出的时间周期。

沃尔沃汽车的触底反弹无疑是个利好消息。从2010年第一季度起,沃尔沃就终结了此前的亏损,恢复盈利,截至今年上半年,沃尔沃汽车已经连续6季度保持盈利,并且收入与利润增长达到两位数。

“沃尔沃今天的全球销量和财务状况的转暖,并不能说就是李书福的功劳,但一定证明了李书福‘识货’。”吴迎秋认为,正是李书福准确的判断到了沃尔沃汽车的最低点并完成收购,同时沃尔沃自身产品调整周期结束,新一轮产品周期保障了可预见的增长,“这为他下一步计划的推进,赢得了时间。”

除了资金链的问题外,另一个惹人关注的是沃尔沃内部的磨合。“大小车之争”则是外界所描述的李书福与沃尔沃管理层之间存在“严重分歧”的焦点。

2010年11月,李书福在某论坛上公开表示“对沃尔沃的品牌价值,我个人和沃尔沃管理层有不一样的理解”。

李书福希望沃尔沃在中国造的车大一些,而沃尔沃高层坚持认为小型、节能、环保,才是未来汽车产业的必然趋势。董事会会议上,李书福也都曾建议针对中国人消费特点,引进能够和奔驰S级和宝马7系抗衡的车型,但包括沃尔沃汽车CEO斯蒂芬·雅各布在内的董事会成员都投了反对票。

直到上海车展上,“天地”概念豪车被斯蒂芬·雅各布定义为“进一步提升沃尔沃汽车在中国消费者心目中的豪华品牌形象”。此时,外界认为这是沃尔沃管理层最终向老板李书福“妥协”的结果。

“这一年来,我们开了好多次会,为了这个事情的确争论不少。”但李书福告诉《英才》记者,最终能达成一致并不是谁向谁妥协,“反复讨论之后,我认为他们讲的有道理,不能为眼前利益而损伤沃尔沃的品牌形象和长期利益。因此,我支持他们。”

李书福与沃尔沃管理层现在达成的一致意见是仍然坚持“小型化、电动化,但是是大功率、大扭矩的”,代价则是“光开发发动机方面就投了好几百个亿,仅一次在发动机车间的技术改造方面就投了60多亿克朗。”

“成本杀手”李书福并不是只会做减法,巨大的投入之下带来的将是可能改变全球汽车工业的理念。“未来再讲汽车有多少排量,发动机有几缸,那就是一个过时的概念了。沃尔沃全球首创的环保型架构(VEA)及可扩展平台架构(SPA),实际上将汽车模块化生产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

这项被李书福当作是沃尔沃汽车未来能够重新定义好车概念的关键性技术,也暗合了他多年前的一句狂言:“我以前说汽车就两个沙发装四个轮子,其实就是这个道理。它就像搭积木一样,你要大一点就大一点,小一点就小一点,各个零件的尺寸可大可小,按比例进行缩放。”

换句话解释,坚持小型化和电动化意味着更为节能环保的动力组合和更为先进的整车电子控制系统,并且它既能配置于空间大的车,也能装在空间小的车上。所以,这就化解了李书福要造大车和沃尔沃坚持低能耗“小车”间的“分歧”。

李氏平衡法

“大小车之争”可以通过技术来消弭分歧,但涉及公司发展战略的问题,似乎就很难以技术来变通。

2010年12月,英国《金融时报》引用多名知情人士透露的消息称,李书福与沃尔沃汽车的管理层就在华扩张计划上,再次产生了“激烈,但没有闹翻的争论”。李希望在中国建3家工厂,但哥德堡的沃尔沃管理层希望在扩张之前先确立扎实的商业理由。

事实上,在华建厂的理由早被李书福从一开始就捆绑进了收购计划中。因为吉利收购沃尔沃汽车的一部分资金正是来源于地方政府的支援。

资料显示,收购沃尔沃轿车公司所成立的上海吉利兆圆国际投资有限公司,除了吉利出资的41亿元人民币外,大庆国资委和上海嘉尔沃(上海嘉定开发区为参股吉利收购沃尔沃汽车成立的投资公司)分别出资30亿元和10亿元,此外,上海嘉定区还为沃尔沃项目特批了1700亩土地。

作为交换条件,大庆国资委在沃尔沃汽车中国(微博)的生产基地选址上有一定话语权,而沃尔沃中国总部、研发、采购、销售要落户在上海嘉定。所以,在当地设厂也似乎就成了一个必须的回报。

表面上看,这是小股东与大股东之间的利益关系,但李书福与沃尔沃管理层的“争论”,还包含着沃尔沃汽车在中国市场和全球市场战略资源配置以及长短期利益之间的平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