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欧美市场为汽车制造商带来丰厚利润的汽车金融业务,为何在中国丧失魔力

遥远的金矿

来源:2007年6月 总第135期  |  作者:本刊记者 宦璐  |  阅读:

在欧美市场为汽车制造商带来丰厚利润的汽车金融业务,为何在中国丧失魔力

沉寂了三年之久的汽车贷款业务终于又出现了热闹景象。不过,同几年前只有国内银行一类玩家不同,这一次下场的竞争者们更加来势汹汹。 
 
4月,刚刚拿到法人银行牌照不久的渣打银行便宣布:以车贷为代表的消费类贷款将是他们今后业务主攻的方向之一。其他三家法人银行东亚、汇丰和花旗也分别表示,将会很快制订出与车贷业务相关的条款。 
 
与外资银行的高调相比,汽车金融市场上的另一类选手——各大汽车金融公司的表现则显得有些过于安静。自从2004年8月银监会批准了首家汽车金融公司开业至今,已经有8家汽车金融公司正式成立。不过同刚刚开业时的兴奋相比,现在的汽车金融公司却让人觉得更像是耐力型选手。 
 
的确,对于任何一家国外汽车制造商来说,能够经营汽车贷款和抵押贷款的金融业务可以产生高额利润,为母公司输送大笔资金:1919年成立的通用汽车金融公司GMAC曾经创造过给母公司通用汽车贡献了50%利润的盈利记录。 
 
不过在中国,这一切现在却还只是个美好的愿望,上海通用汽车金融公司总经理魏德明表示,通用汽车“甚至做好了等候一代人的准备。”而福特汽车金融中国有限公司总裁胡裕翔也同样认为,中国的汽车金融业务还处于摸索阶段。实际上,这是个对任何人都极具压力的游戏场,但相对于中外银行来说,汽车金融公司的处境似乎更加艰难。  
  

生不逢时 
 
汽车金融公司正式进入中国的时机颇有些尴尬。从1990年代末开始的汽车消费信贷业务曾经随着中国车市的火爆显得欣欣向荣,在2002-2003年期间,贷款购车的比率达到25%左右,很多银行甚至以“零首付”为优惠条件吸引汽车贷款客户。然而好景不长,银行很快对汽车贷款的风险失去控制,到2003年底,银行汽车信贷额高达1800亿元,但其中超过945亿元的个人汽车贷款为呆坏账。因而在2004年车市转冷时,车贷以及与车贷有关的金融业务被一起紧急刹车,很多银行甚至干脆将车贷业务完全停止。 
 
正是在这个时候,第一家汽车金融公司——上海通用汽车金融公司获得了银监会发放的准生证,福特汽车金融公司则同时被批准筹建。同国外的情况不同,这些公司从一开始就受到了严格的监管和经营范围上的限制。通用汽车金融公司的利润总额中,抵押贷款和保险业务带来的利润曾经占到71%,远远超过汽车贷款本身的利润。同时,汽车金融公司在国外的服务范围早已不局限于汽车方面,他们可以提供从信用卡到助学、养老金等一系列的服务,甚至于吸纳存款。但在国内,汽车金融的实际放款业务只有个人消费贷款和经销商融资贷款,这使汽车金融公司的利润天然地被压缩了很大一部分。 
 
当正式开展业务时,让福特汽车金融中国公司总裁胡裕翔没想到的是,要想在缺乏征信体系的中国,拿到客户的准确个人资料实在是太困难了。有一次,一位工资单是3000元的客户要求贷款买一辆2.5排量的蒙迪欧,这款车当时的市价是20万左右,这令胡裕翔非常惊讶。后来才得知,该客户平时还有很大一块的奖金收入和额外的灰色收入是不体现在工资单这个收入证明里的。 
 
在国外,个人信用制度、抵押制度完善,一切金融活动均被资信公司记录在案。通常情况下,汽车金融公司核准客户的信用记录等资料非常简单,只要输入这个人的身份证号,就能查出其详细的信用记录。而在国内,由央行主导建设的个人征信体系直到2006年1月才正式运行,但这个系统中收录的资料多数是个人在银行系统内办理业务的相关资料,个人相关的跨行业、跨部门的庞大信息还远远没有收录进去。 
 
除了不完善的征信制度外,我国债权登记制度也让汽车金融公司头疼。在国外,汽车产权证上清清楚楚地记录着一辆车的每一道买卖手续。如果一个人想要卖车,必须持有该车产权证。而在我国,一辆车的买卖情况只有各地车辆管理所掌握,信息的不对称给骗贷带来了很大空间。 
 
此外,国内尚缺乏与汽车金融相配套的法律以及强有力的执行手段,很多人长期拖欠车贷却得不到惩罚。银行和汽车金融公司也缺乏有效手段追讨欠款,通常是把车要回来时,车价也早就跌得一塌糊涂,有的时候,甚至连车都追不回来。这使得不少人认为汽车金融公司的未来发展并不乐观,在科尔尼上海分公司合伙人孙健看来,中国的汽车金融业务在短期内很难再次迅速发展,而汽车金融公司的好日子更是远得很。  
  
 
更谨慎 
 
即便如此,汽车消费信贷这块既能带来丰厚利润又能促进整车销售的业务仍然让汽车金融公司难以放弃。2007年5月19日起,央行再次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按照这个标准,五年期以下的车贷基准利率均上调了0.18个百分点,而通常情况下,汽车金融公司的贷款利率则比银行的基准利率高2%左右。 
 
为了尽快取得进展,汽车金融公司几乎使出了全身解数。福特的办法是化繁为简,将国外成熟但复杂的产品改造为“简化版”,使消费者更容易理解并做出选择,一个叫做“红地毯专案”的产品就是如此。按照原来的设计,采用这种方案的客户在3-5年的贷款期限中拥有三种选择机会,即客户可以选择分期付款的方式买下其喜欢的车,或者长期租赁这辆车,还可以在租赁到一定的程度选择买下这部车或者干脆不要这部车换成其它车型。但是由于租赁和二手车市场的不成熟,该产品在国内推广时,碰到很多困难,乏人问津。因此,福特在中国重新包装了该产品,只给客户两种选择,操作起来变得容易很多。 
 
除了将产品进行本土化的开发之外,汽车金融公司在控制风险时也各出奇招。丰田汽车金融(中国)公司,强制给每一个贷款购车用户装上GPS系统,采用“人盯人”战略以便在贷款后实行追踪。上海通用汽车金融则奉行家访制度,不仅要调查申请人的房屋资产是否属实,还会考量其家属的偿贷能力等多方面因素——尽管这在国外被看作是侵犯人权的做法。同时,国外金融公司普遍将经销商与个人客户贷款的比例保持在8:2以防范风险。 
 
谨小慎微的做法给汽车金融公司带来了不错的回报。2006年,通用汽车金融在中国的坏账率已经接近国际水平,只有0.4%,从2004年成立至今,贷款的客户总数已经超过了8万名。不过,在问到赢利情况的时候,上海通用汽车金融公司拒绝透露盈利数字。 
 
除此而外,汽车金融公司还要面临银行的挑战。经过几年的调整,不少银行已经重新杀回汽车贷款业务。据了解,几大国有商业银行以及浦发、深发等股份制商业银行都恢复了车贷业务,而招商银行也计划在最近重新推出车贷产品。不过显然这些具有国际血统的金融公司们都深信,“中国车市非常具有活力,希望有一天能迎来一个有好收成的年代。”魏德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