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方面的负债处理方式让门胁不止一次感到吃惊
[连载] 广州本田诞生记· 门胁的惊叹号 (五)
法国标致放弃的广州标致工厂是在80年代中期成立的。出资比例为广州汽车30%,标致30%,其余由法国及中国的金融机构承担。对外声称产能为5万辆/年,但从设备水平来看,最多不过3万辆/年。最繁盛时期年产也就2万辆。组装生产线是90年代前期安装的,有商用车和乘用车两条。
在决定承接工厂,对工厂进行参观时,发现一件令人吃惊的事——工厂里有一处高高堆积了大量部件。合同规定法国标致每年向广州标致供应3万辆汽车的部件,所以即便整车产量没有达到目标时汽车部件仍然源源不断地送来,所以大量积压。合资公司应该向法国标致支付部件费用,在标致撤退之前,这笔资金当然一直没有支付。
在广州本田与东风本田发动机公司成立之时,决定花费2亿美元从广州标致工厂收购土地、厂房和设备。广州汽车与东风汽车共承担1亿美元,本田承担1亿美元。据说广州标致利用这笔资金完成了负债处理。
尽管花费2亿美元收购了广州标致,但评估值很难确定。因为依照中国的评估方式,只要设备没有运转,其价值就保持不变。也就是折旧费用是从设备开始运转后计算的,所以中方的评估值超过了日方的预想。最后的处理方式是先确定广州标致的设备还有多少本田能够使用的,之后再根据广州方面的情况以及依赖政治渠道最终确定了评估金额。
中国处理不良债权的速度让人吃惊。广州标致库存的部件、模具、治具被广州汽车成立的其它公司运走,而标致和其它出资者拥有的广州标致的股份被广州汽车用1美元就收购了。
还有一件事。向广州本田供应发动机部件的是东风本田汽车零部件公司。东风本田汽车零部件是本田与东风的合资企业,但广东省政府的2家下属企业也有股份。其中1家在2002年破产。一名自称是资产处理公司副总的男子打来电话跟我说:“你们愿不愿意按面值收购破产公司拥有的股份”。当时本田拥有50%的股份。如果收购他们那部分,本田股份就会增加到56%。
我当即表示“愿意收购”。但是该破产企业却又抬高收购价格。而本田自然希望低价收购。最终,我和那位副总分别代表本田和中方谈判,用了一年的时间完成收购。
总之,我真切感受到了中方那种毅然决然处理不良债权问题的方式。中国几年前也曾担心金融机关的不良债权问题会对宏观经济产生巨大影响。但最终金融系统没有崩溃,目前的经济也持续高度增长,这或许也得益于那种大胆的处理问题方式。(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