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田在中国多年的出色经营打动了东风汽车,双方最终成立合资公司
[连载] 广州本田诞生记· 兑现诺言 (十)
2003年,丰田汽车与中国最大的汽车厂家——第一汽车(吉林省)开始全面合作,日本厂商在中国市场的竞争逐渐激化。本田也开始筹划成立新的合资公司。
新的公司就是投建以广州本田的发展为基础的出口专用工厂项目。当时随着零部件的当地供应率的提高,广州作为汽车产业基础已经基本具备。所以我们认为中国不仅仅是作为市场,未来作为生产基地也会变为为极具竞争力的地区。人们知道在亚洲,泰国是汽车产业的集聚地,但在泰国生产的主要是右舵汽车。作为左舵汽车的生产基地,中国的潜力巨大。
右舵汽车与左舵汽车的区别不仅在外观上。它们的驱动系配置相反;驾驶座与副驾驶座相反的话,座椅也不一样。本田的基本理念是“靠近市场生产”,所以在中国生产不仅是为了增加出口。不过,由于欧洲和中国一样是左方向盘,所以广州有可能成为面向欧洲等地区的生产基地之一。
恰好当时小型车“飞度(FIT)”的需求旺盛,全球供给不足。尽管广州本田从03年9月就开始生产,但年产量仅为10万辆左右。加上出口专用工厂的年产5万辆,合计能够达15万辆的话,就能降低零部件等生产成本。
对于为广州本田生产发动机和部件的东风汽车来说,零部件产量的提高,意味着收益能力增强。广州汽车通过量产效果,也能实现国内飞度汽车的价格优势。3家公司在出口工厂中都能受益。所以我们于03年9月决定,通过本田出资65%、广州汽车出资25%、东风汽车出资10%的形式,成立出口专用的“本田汽车(中国)”。
本田汽车生产的“飞度”向欧洲市场供货。我们唯一担心的是对质量要求严格的欧洲市场会不会接受在中国制造这一事实。我们邀请德国的技术检验人员来本田汽车进行了为期一周的“飞度”生产线考核。德国技术人员最后留下了这样的评价:“我们明白了本田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都能制造出高质量的汽车”。这个评价在我们的预料之中。这是因为我们利用了人力成本优势,为每个生产工程都配备了技术人员,进行了彻底的质量管理。
2003年7月,本田着手与东风汽车成立期望已久的乘用车合资公司“东风本田汽车”(湖北省)。这意味着本田终于履行了与东风最初的诺言。
在广州的出口工厂——本田汽车基本成型后,宗国旨英会长访华对东风汽车集团的总经理苗圩说:“贵我双方已经合作了多年,出口工厂的建成使得双方能够共同进行整车生产。但是,合作只能在这种框架之中吗?”当时,东风汽车已经决定了与日产汽车开展乘用车和商用车的大型合资项目。苗先生立刻明白了宗国的意思,立即回答到:“让我们与本田也进行类似的合作。”
前面也提到过,本田在中国的汽车项目最初打算是要与东风汽车合作的。但是经过许多曲折,在乘用车合资问题上双方都分别选择了不同的合作伙伴。宗国当时担任的日本汽车工业协会会长的任期也就要结束。他的“一定要实现当初的诺言”的信念,使得东风本田终于得以成立。(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