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购外资品牌并非成长捷径,稳健前行才是发展之道

中国汽车成长之议

来源:商业周刊  |  作者:文/《商业周刊》Timothy Dunne译/《环球企业家》付瑞娟  |  阅读:

早在7月份,就有传言奇瑞汽车要斥资40亿美元收购福特的沃尔沃豪华车品牌。到了8月,又听闻广汽也有兴趣收购沃尔沃。
 
我虽不能肯定沃尔沃是否真的值40亿美元,但福特9月2号新任命了福特欧洲的COO史蒂芬•欧德(Stephen Odell)为沃尔沃的CEO,这似乎表明福特时下对出售沃尔沃并不太感兴趣。从中国汽车近些年的发展史来看,我建议奇瑞和广汽,或者其它任何一家觊觎外资品牌的中国厂商,重新定位一下他们的发展战略。我们先来回顾下过去两三个世纪里的汽车业的几大并购案例。
 
福特
 
福特1989年买入捷豹,2000年又收入路虎。两大品牌虽有丰富的造车经验,但却相对比较脆弱。就在今年5月份,福特把两个品牌悉数卖给了印度的塔塔汽车,而售价仅为购入价格加上多年亏损累积资金的一半。而如今,福特又被传要以44亿美元的售价卖掉当年花64亿美元购买的沃尔沃品牌。
 
通用
 
通用汽车也一度热衷于收购外资品牌:从1971年的五十铃,1981年的铃木,1989年的萨博,1999年的斯巴鲁,到2000年的菲亚特。如今,通用已从大部分资产里全身而退,只留下没人敢碰的萨博品牌。虽然没有具体数字,但据说萨博已经亏损了数十亿美元。
 
宝马
 
德国宝马于1994年以13亿美元购入英国的路虎集团。在连续6年的巨额亏损之后,宝马在2000年分拆了这个集团,并分批卖掉。
 
戴姆勒
 
这或许是行业收购最大的败笔。戴姆勒上个世纪收购了克莱斯勒、现代和三菱的主要股权。而这些品牌的运营很快陷入泥潭,戴姆勒也随之抛售了它的股权。全部损失大约在350亿到400亿美元之间,这尚不包括赔进去的时间和大量资源。
 
以上就是全球最受尊敬汽车制造商的收购历程。
 
如果他们尚不能通过收购之路取得成功,我们何以相信创立仅10年的中国汽车厂家能够青出于蓝?
 
而答案就是,他们很有可能无法实现。
 
根本的问题是,由于公司文化、历程和人资等问题,使管理另外一家公司变得极富挑战。而试图让两家不同背景和价值观的公司和谐共荣,这似乎通常是一个徒劳的尝试。
 
日本的增长模式
 
当然,成功的收购之路也早有前例。雷诺就成功使受债务所累的日产扭转颓势。但这或许只是一个以外,不是每个人都能像卡洛斯·戈恩那样对日产面临的难题不断劈荆斩棘。
 
中国汽车厂商或许更需要学习的是日本的增长模式,而并非他们的收购经验。在过去的20年里,西方汽车巨头的收购野心并未影响日本汽车厂家。丰田、日产和本田没有任何的收购动作。(丰田在2005和2006的确买入了斯巴鲁5%和10%的资产,但资金均未超过3.5亿美元。在发展的过程中,他们没有选择捷径,而是通过不断的巩固自己的产品、品牌和营销网络稳步前进。
 
结果不言而喻
 
日企的成功还在于他们一开始就集中打造两到三款核心产品,在质量、耐久性和用户方便性方面引领市场。丰田发布了主打产品卡罗拉和凯美瑞,本田推出了思域和雅阁,而日产也下线了Sentra和Maxima,随后又增加Altima。这些产品直到今天也依然是他们的核心产品,并且在各自的细分市场占领主导地位。他们随后才增加了SUV、微面、皮卡和混合车型,丰富各自的产品线。而当他们想向高端发展的时候,他们没有选择去收购另一品牌,而是打造出雷克萨斯、讴歌和英菲尼迪这些自家的豪华品牌。
 
这样的尝试或许并非那么的令人钦佩,也或许毫无立竿见影之效。但是不论在中国还是在全球,市场表现足以为他们正名。如果说西方巨头的收购之路给我们以警示的话,日本车企的发展之路或许给我们以启迪,慢而稳的增长模式并非不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