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的历史,也是中国汽车工业的进化史
[改革开放30年系列]汽车业历程
产品的变化是中国汽车工业改革开放30年变革的最直接反馈,中国汽车工业用了不到20年就走过了世界其他国家用百年才走完的历程。空前繁盛的汽车市场决定了越来越多的车型在中国诞生,从最初的“老三样”到今天市场高度细分,消费者有极其丰富的选择,中国汽车工业经历了一个世界奇迹般的发展历程。
【北京吉普切诺基】 极盛到极衰
切诺基这个词也在中国汽车工业历史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它是第一部国产的合资产品,甚至比桑塔纳的下线还要早。生产切诺基的北京吉普汽车有限公司曾经占据国内越野车市场70%的份额,居绝对垄断地位。1984-1995年是其黄金时代,12年间累计生产49.3万辆,其中切诺基更是在国产中高档越野车领域一手遮天。然而,产品的单一、质量低劣和渠道问题让切诺基在1996年之后陷入泥沼。当2002年中国汽车工业高歌猛进的时候切诺基却沦落到年销售仅4400多台的水平。
2003年5月,在老切诺基基础上进行改进的吉普2500上市。上市7个月销售9462辆,超过了切诺基前两年销售量的总和。2004年,北京吉普对2500继续进行改进,全年实现销售7600辆。不过这次切诺基的“整容”也只是使一部20年一贯制的老车型短暂重生。
随着北京奔驰的产品改组,2006款大切诺基退出国产,转向以进口方式销售。吉普品牌的中国之路似乎是走到了尽头。如今随着克莱斯勒逐渐撤出北京奔驰的生产体系,吉普的未来也许仅剩进口一条路可走。
【上海大众桑塔纳】 常青树
“我们每天都能卖出好几辆,还有很多大客户订制旅行版,一下就要几十辆”,在北京东方基业汽车城某上海大众4S店中,桑塔纳依旧是一款畅销车型。而今天距离它的下线已经过去了长达24年,如此长的车型寿命毫无疑问是个奇迹。
“拥有桑塔纳,走遍天下都不怕!”这也许是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都能牢记的广告语,因为那时的老三样中,只有桑塔纳拥有如此明确的广告语和覆盖广泛的市场推广。也正是这个原因,直到今天,在很多人眼中,“VW”与桑塔纳是画等号的。大空间、优良可靠的性能和极其便捷、廉价的维修都让“老兵”桑塔纳越老越受欢迎。
当然,桑塔纳的国产意义不仅仅在于让国人第一次享受到了国际品质乘用车,它对于上海大众乃至整个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也意义非凡。在上海方面与大众汽车谈判的开始,德国人就拿出了当时尚处在开发阶段的桑塔纳(帕萨特B2)作为合资公司即将投产的车型,这也是中国第一款算得上与全球水平接近的轿车产品,也开创了外资公司“技术换市场”的模式。
【奇瑞A3】 自主品牌转折点
从当年造出车却卖不出车,到如今产量突破100万辆,奇瑞成为中国本土汽车品牌的一面旗帜。然而长期依靠旗云和QQ的奇瑞品牌要想在国内与众多合资品牌竞争,在产品品质、品牌形象上都需要有重大突破,A3就是这样的转折点。
委托海外设计公司进行造型开发,著名工程开发公司调教底盘,整个A3的诞生过程就与之前的产品完全不同,它更国际化也更贴近现代水平。历时4年的开发倾注了奇瑞上上下下的全部心血,因为对于所有人来说,它是决定奇瑞未来命运的重要节点。量产版A3呈现出来的最终效果令人感到满意,100万公里的公开道路测试也展示了不错的产品可靠性。虽然还有细节不尽如人意,但整体的改善使人们看到了中国民族品牌迎头赶上的劲头。
【华晨中华】 多项第一
2000年12月16日,这一天下线的中华轿车创造了中国汽车工业史上的多个第一。它是中国第一辆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轿车;是中国汽车企业第一次依靠在境内外两个资本市场上市融资开发的新车型;是第一次整合国内外设计制造和配套资源打造的国民轿车……
从1997年开始,华晨集团以海外公司作为投资主体,依托纽约、香港两大资本市场的融资优势筹集资金,前后筹得3亿美元,进行整车、零部件的开发、设计。与此同时,华晨集团以各种方式,在国内筹集资金投入轿车项目的研发,投资总额达到5亿多美元。但由于种种原因,华晨资本市场融资的方式几乎被叫停。
华晨中华的盈利能力依旧孱弱;出口欧洲遭遇碰撞门,华晨在欧洲的出口之路也几乎被封堵。
【天津一汽夏利】 微型车老大
老夏的夏利出租车被报废厂的工人开走,他站在那里观望了许久,对于这个陪伴了他6年多的老伙计依依不舍。“真有点可以,再跑上50万公里都没问题”,在老夏的悉心保养下,那辆四缸“金夏利”性能依旧不逊当年。
天津方面在1986年与日本大发株式会社签约,引进夏利轿车整车技术,当年即以CKD方式组装生产两厢夏利。随着产能的提升,对于这一车型的改进也一直在进行,“回想起来,这还算得上是中国第一个根据本土市场,整合中日双方技术力量推出适合中国市场车型的范例”,一位经营夏利多年的资深经销商告诉记者。
在二十多年的历程中,先后推出了夏利加长型、电喷型、自动挡等多个品种。1993年三厢夏利投产,1997年夏利公司与日本大发公司联合对夏利轿车车身进行局部改进,使其更加美观、舒适。1999年,搭载丰田8A发动机的“金夏利”面市。2000年,日本丰田将Yaris三厢版技术转让给夏利进行贴牌生产,夏利2000诞生。如今,夏利品牌下的产品似乎又回归到从前的状态,只生产N3和A+两个系列的两厢和三厢产品,凭借低廉的价格、高可靠性、低油耗、遍及全国的服务体系,在中国微型车市场上依旧占据着销量老大的地位。
[---分页标志符---]
【上海大众朗逸】 合资本土车
“朗逸让大众汽车真正成为大众的汽车”,大众汽车中国总裁兼CEO范安德在上海大众朗逸上市仪式上将这款由中德双方共同打造的全新A级车定义在大众中国战略的金字塔顶。同时朗逸的诞生,也开创了合资企业本土开发的新模式。
它的诞生见证了上海大众研发体系的不断成长。当年上海大众将帕萨特B5改款的模型送到狼堡,在获得认可之后,领驭项目迅速取代了已经开始运行的帕萨特B6(迈腾)项目。这个过程的决策让上海大众第一次从头到尾地经历了造型开发和部分整车开发的过程,研发中心的团队从中受益匪浅。而当2006年哪吒概念车亮相北京车展之时,他们已经让德国大众相信上海大众拥有足够的实力独立开发一部真正中国式的紧凑级车。
事实上,早在2004年,Model Y项目就已经开启。4年中上海大众不仅在外观、内饰造型上完整地主导了进程,还通过朗逸项目将德国大众最新的模块化设计、工程开发技术引进到国内的研发中心。虽然朗逸还未能达到完全的MQB模块化要求,但作为过度产品,为上海大众日后的产品研发打下了不错的基础。
【广州本田雅阁】 中级车标杆
关于雅阁的换代从来都不会有什么疑问,每到老款生产到第五个年头,垂直换代的车型一定准时出现。广州本田是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保持与国际同步换代并且停产老款的厂商,在本田看来,这是一种责任。
当然,更主要的决定因素是市场,第六代和第七代雅阁上市的第一年中,都保持了加价销售的状态,在只有降价之声的车市中堪称奇迹。两代雅阁销售远超70万辆,对于市场上任何一款产品来说,这都是可怕的对手。热销的劲头持续到了第八代雅阁,同样是加价、同样是长长的订单,雅阁记录也第三次被自己刷新。到9月为止,第八代雅阁已经累计销售12.17万辆,其中最高月销量达2.1万辆,这样的业绩让老对手凯美瑞感到羞愧不已。它的成功已经成为中国中级车乃至整个汽车行业的标杆。
到底是什么让本田雅阁万变而不失人气?广州本田总经理大河原荣次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用了相当长的时间来解答这个问题,除了强大的产品之外,本田建立起的一整套围绕产品的市场调研、设计开发、生产制造、销售服务体系综合起来,构筑了雅阁的强大。
【东风本田CR-V】 细分市场开路者
放到5年前,谁也不会想到这样一款“有头、没尾、肚子大”的SUV会取得月销7000多辆的成绩,而东风本田在2008年做到了。强大的产品力是原因之一,更多的还来自于中国汽车消费的成熟化和细分化。
在CR-V的消费者构成中,首次购车的是第一大群体。对于他们来说买车不一定要买轿车,一部能提供轿车性能和SUV乐趣的车型更吸引他们,这就已经说明中国消费者口味的变化;另外一个庞大的群体是第二次购车或者购买第二辆车的消费者,他们需要的是一部与轿车不同的车型,用于满足更细分化的需求,比如更安全和更广阔的视野,能够跨越更复杂的路况从而扩展生活空间,甚至只是对那种SUV造型的喜爱。
不得不佩服本田营销的精准,随着CR-V的热销,一个全新的Crossover细分市场被构筑起来,日产逍客、奇骏三菱新欧蓝德、雪佛兰科帕奇纷至沓来,给消费者的车型越丰盛,市场就越繁荣。
【一汽大众奥迪A6】先入为主
“大小是个官,都坐四个圈”,这似乎是一条无法撼动的铁律。中国中高级豪华品牌公商务用车市场上,不是市场规律说了算,而是奥迪说话算数。
1983年大红旗停产,高档国产公务用车出现空白。五年后,奥迪授予中国一汽代号为C3的奥迪100生产许可证,并于当年组装499辆汽车。1991年,一汽大众正式开始生产奥迪100,目的极其明确,就是为了满足公务车市场的需要。由于技术先进,外形漂亮,它一直都供不应求。可能连德国人都没有想到,中国“官车”市场的巨大容量不仅给他们带来了丰厚的利润,还确立了奥迪在中国汽车市场上至高无上的地位。
在经历了C4版A6短暂的CKD组装之后,C5和C6版奥迪A6都几乎与全球同步进入一汽大众生产。高层的政府采购就如同一个高压水塔一样,使下面每一级采购都喷涌出对奥迪的渴望。先进的车型、连贯的换代、高端的品牌形象都让奥迪在中国将宿敌奔驰、宝马死死压在身下,而且在可预见的将来,德国三驾马车中的“双B(Mercedes-Benz/BMW)”也毫无翻身的可能。
【上海通用别克赛欧】家轿先锋
在“非典”的催化下,2003年成为汽车进入中国家庭的元年,而在那个进程中,别克赛欧成为了不折不扣的代表。
对于当时刚刚开始有购车计划的中国家庭来说,老三样时代所留下的传统观念还占据重要位置,因此“有头有尾”的三厢车是绝大多数人的选择。赛欧也不同于老三样古板的造型,来自欧宝的设计虽然并不是全球同步的,但算得上当时比较灵动的,因此赛欧首先在形象上符合了人们的价值诉求。1.6L发动机第一个打出黄金排量概念,虽然油耗不低,但对于习惯了桑塔纳和捷达的消费者来说,它的经济性和性能之间的平衡是不错的。
除此之外,依靠中级车塑造起来的“大别克”品牌也让很多人在购买该品牌小型车时获得了很强的心理优越感。虽然此后别克商标被雪佛兰替代并转移到上海通用烟台东岳工厂生产,但赛欧品牌在那时已经非常响亮,脱离母品牌也并未造成很大挫折。随着乐骋、乐风的投产它逐渐隐去,可以算得上是功德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