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将这家华尔街顶级投行推上盈利巅峰,再让其从云端狠狠坠落?
高盛不胜寒
自从11月下旬股价跌破1999年的IPO价格以后,最近高盛在华尔街上的另一个神话也濒临破灭:它在终结于11月的第四财季出现上市以来的首次亏损几成定局,唯一的悬念是数字的大小——最乐观的估计是10亿美元,最不乐观的是27亿美元。至于将被减计的资产,请将这些数字再翻上几倍。
原因?最大的可能就是在趋于恶化的形势中,各类资产和投资要么面临着股价下跌后按市值计算的价值蒸发,要么面临着因评级机构下调评级而导致的价格下跌和拨备增加。投行奥本海默的分析师表示,高盛第三财季公布的数据显示有风险的资产总额与上一财季相比略有5个百分点的下降,却仍高达3792亿美元。这些“隐形炸弹”中的50%具有市场风险,40%具有信用风险,剩下的10%则具有经营风险,高盛若在风险对冲上失手,结局就会更加悲惨。
以高盛在2006年对中国工商银行的投资为例,账面收益曾高达20亿美元,但工行股价在其第四财季中下跌28%,仅此就可能带来7亿美元的减计。如果说尚属蓝筹股的工行都让高盛损失惨重,那么它在繁盛年月中大举投资的不良资产更让人担心。从泰国的不良汽车贷款、韩国的酒商债务到陷入困境的日本高尔夫球场,高盛在过去10年“收集”了不少问题资产,2005年的此类投资高达250亿美元。
这些隶属于固定收益部门、隐含风险最高的投资将带来多少减计尚不清楚,但不良资产确实曾是高盛最重要的高利润业务之一。最辉煌的战绩来自日本的破产高尔夫球场,这些大多兴建于1980年代末日本房地产泡沫时期的球场被外资收购的价格只是当年建造成本的1/10。高盛收购很多高尔夫球场后将它们打包成一个公司并在2006年底让其成功上市。仅这一笔交易就让高盛在当年第四季度赚取了5亿美元的利润,固定收益部门的利润更飙升60%至142.6亿美元,占高盛当年全部收益的38%。
投行的这种“秃鹫投资”始于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就在危机爆发的7月过后不久,高盛和美林等华尔街大牌纷纷设立不良债权部,将目光投向那些在危机蔓延过程中越来越廉价的资产、因当地本币贬值而膨胀的外币债务和运转不灵的公司。与中国金融机构仅能通过收债盘活不良债券和资产的做法不同,华尔街既可以将公司重组盘活上市获利,也可以在廉价获得债券和控制权后逼迫公司破产清算,在不创造任何实际价值的情况下转手盈利并抽身离场。
另一个案例是韩国最大的传统烧酒生产商真露。高盛在1998年从韩国资产管理公司手中廉价购得它的债权,并在2003年迫使其进入破产程序。最后韩国海特啤酒公司率领的投资团在2005年以2.43万亿韩元(约合26亿美元)购买了真露,交易的绝大部分收益被高盛等债权人获得。高盛还是最早进入中国不良资产市场的外资投行之一,2001年就开始涉猎此类债权和资产的收购,后来更通过其亚洲特殊资产集团扩大在华业务。
造就高盛在不良资产投资上赫赫声名的人是其殊资产集团的联合负责人之一麦高域(Mark McGoldrick)。此人1996年从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转投高盛,1998年就奔赴亚洲工作,正是他经手了上述那些交易。他在2005年获得的5000万美元的分红甚至高于当时还是总裁的贝兰克梵,而当贝兰克梵在2006年成为CEO并获得5340万美元的创纪录分红时,《华尔街日报》称麦高域的分红是7000万美元。因此,当麦高域在2007年1月宣布将因私人原因离开高盛时,分析师甚至怀疑失去他的高盛能否再像以前一样不断创造出盈利奇迹。
当然,这些故事都发生在次贷危机爆发之前,如今的局势已完全颠倒,曾经的盈利发动机变成使财报数字见红的罪魁祸首。不过,永远都会有人在市场上扮演“秃鹫”,当投行倒下,私募股权基金接过这个角色。今年5月,麦高域开始为他自己的私募股权基金筹集50亿美元,现在,市场已经用次贷危机准备好无数失败者的“尸体”迎接他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