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贯以稳健缓行示人的中国第二大商业银行,决定在一片萧瑟中挺入欧美金融重镇
[应对放缓] 建行突进
2008年的最后一个月,中国建设银行行长张建国显得格外忙碌:8日,建设银行纽约分行获美联储批准设立;10日,建设银行伦敦子银行也正式拿到英国金融服务局的开业批准。而在建行的海外布局中,这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按照建行2008年半年报所公布的信息,建行迪拜的子银行、多哈分行筹建等已获银监会批准,悉尼代表处升格为分行获得董事会批准。
在不事声张中,这家以国内基建贷款为最主要利润来源、盈利能力堪称国有商业银行中最优秀的“基建大行”,开始以前所未有的效率实现自己的全球扩张计划。仅仅在过去2年中,建行亚洲的分行便由过去的14家上升为30多家,“各项工作正在有序的进行当中。”建行纽约代表处首席代表张广宁对《环球企业家》说,此前,建行已经在韩国、南非、日本等地区开设了共六家分行。
对于诸多希望在国际市场争得一席之地的中资金融机构来说,建行这种超乎寻常的加速举动并不难理解。在延续了一年多的金融危机中,中国平安集团、国家开发银行等第一轮抄底海外市场的中资金融机构纷纷败北,尽管自建分支机构需要花费更多时间,但在如今的形势下,这种扩张途径显然更为稳健。
建行速度
每天工作十二个小时以上,同海外监管机构沟通,与国内的总行、监管机构频频进行电话和视频会议......如今,这种生活节奏已经成了张广宁的常态。过去建行在美国不经营具体业务,代表处原本只有几个人,正式开业前的筹备工作让当地员工几乎没有喘息时间,“一个会议接着另一个会议。”张广宁带着轻微感冒的鼻音说。
作为中美双方数次战略对话的成果,建行也是继招行和中行之后,第三家在纽约这个全球金融中心开业的中资银行,此前美国市场一度对中资金融机构关闭了十七年之久。与之前已经在当地正式开业的招商银行分行、工商银行一样,建行接下来要完成的是:完成开业,并逐渐开展业务,进入美国主流金融界的视野。
按照美国的监管要求,一家金融机构在纽约开业,首先要获得美联储与纽约州银行厅分别批准,然后才能开始各方面的筹备工作。由于要应对这两个部门对于公司治理架构、反洗钱监管、稳健运营能力、电脑系统设计等各个方面的审核,之前的两家中资银行都在此花费了相当长的时间,有的甚至超过一年。幸运的是,这反而为后来的建行提供了足够的借鉴经验。从2008年10月2日纽约银行厅审批通过,到12月8日美联储批准,建行只用了两个多月,成为三家银行中速度最快的。
不过在张广宁看来,接下来的选址、合规性文件的草拟和审批则会是最耗时的工作。与招商银行2008年年中在华尔街招人时的情况不同,建行的获批时间恰好赶在了年底,即使中资银行如今能够提供非常有竞争力的薪酬合同,海外的员工也通常希望能拿到年终奖之后再换工作。虽然受金融危机影响,纽约金融行业如今出现了大量失业人员,但多数是从过去几大投资银行而来,真正符合中资商业银行期望的并不多。
而在美国的现行监管系统下,商业银行必须设置合规部门并且该部分的业务建设一定要有当地的专家参与,据招商银行纽约分行的有关人士表示,招行为此花费了数百万美元,几乎用了一年的时间才完成。
另外一个更加耗时的则是电脑系统的安装调试。张广宁表示建行拟采用的系统来自于其他海外分行已经成熟运用的系统。接下来需要做的就是与美国银行清算系统、反洗钱、监管报告系统等等的数据对接,这将是一个耗时漫长的过程。“至少6个月是比较现实的时间表。”
学徒
尽管距离正式挂牌招揽客户还有一段漫长而忙碌的时间,但张广宁仍然对建行接下来的前景十分看好:“已经有很多金融机构和企业打来道贺电话的同时,开始商讨业务往来的事宜,其中也有很多当地银行。”而从已经在纽约正式开业的招商银行和工商银行的运营情况来看,中资银行在此时“出海”甚至可以被视作是个绝佳的机会。
此前的数十年中,海外市场对中资银行的印象始终是巨额的不良资产、运营能力低下,只有中国银行建立了为数不多的业务网络,近几年中,随着几大国有银行的股改上市完成和国内经济的整体繁荣,中资银行的盈利能力和品牌形象已大大提高。在西方银行饱受金融危机的冲击之下,资产状况良好的中资银行在一夜间成了令人信赖的“金主”。
“中资银行从未获得过这样好的待遇。”招商银行纽约分行行长方辉表示,出于对中资银行资本状况和运营能力的不信任,过去很多中资企业的海外业务也多数交由花旗、汇丰等大型银行代理,但是在金融危机发生后,不少企业出于对资金安全的考虑,迅速将资金转移到了中资银行。作为第一家在纽约开业的中资银行,招行在开业几个月以来已经有不少客户,有很多500强的企业也都来商谈合作。
与各大银行在国内激烈争夺客户的情形不同,中资银行在海外市场的空间反而更大。“在国内,通常是几家银行的客户经理堵在一家企业门口放贷款。”一位建行有关负责人表示,在国际市场关键就在于在开展业务的同时要“把握住自己能够承担多少风险”。
在目前的欧美主要市场,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市场流动性仍然近乎枯竭。过去,吸储银行、批发银行都会到货币市场上做投资贷款,但现在这个市场基本上处于失效状态—资金充裕的银行不敢发放同业拆借,因为担心对方会倒闭;资金紧张的机构则得不到必要的资金补充。即便是美联储已经拿出几千亿救市资金,但银行仍然不敢贷款。这就使得银行的利润空间也随之变大,据了解,招商银行目前便是以1-3个月的短期贷款为主。
此外,另一个被中资银行看好的海外业务是贸易融资,这一业务因其周期较短、风险较小而受到了一致亲睐,工行、建行和招行纷纷将之作为下一阶段业务拓展的重要目标。
不过在业内人士看来,随着中国企业的不断出海,中资银行的海外业务拓展极具潜力。中国银行的海外业务网点已经存在了数十年,工行、建行和招行都在近两年中通过并购和自建等方式进入了更多市场。“现在在某种程度上,恰恰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低成本扩张的机遇。”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指出。而接下来如何把握这个机遇,在很大程度上将决定着这些中资金融机构在未来几年能够获得怎样的国际声誉和实力。不过建行有关人士表示,由于海外分行设立时间不长,在短期内“并没有大的盈利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