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的打击避税热潮下,欧美顺势而为试图重塑世界金融秩序
天堂末路
长期以来,瑞士、英属维尔京群岛、加曼群岛、卢森堡、安道尔等国家和地区以低廉的税率和严格的保密协定,吸引了世界上40%的财富转移其中。但如今,避税天堂遭到美欧的坚决打击。
4月2日举行的20国集团会议上,欧盟将把打击避税港列为焦点议题之一。在此之前,德国、法国等皆公开呼吁,终止与“不合作”的避税天堂地区在金融领域的双边协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此压力下出台了新的“避税天堂”黑名单,奥地利、瑞士、卢森堡、新加坡与中国香港榜上有名,而曾经在列的列支敦士登在最后时刻选择了向“正义”低头,表示将在税务问题上服从OECD的透明性和信息交换准则。
当群体中有人选择屈服时,剩下的无疑会感受到更大压力。在避税这个问题上,最为著名的瑞士也就成为承压最大者。
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竞选中就保证,要禁止美国公司通过税收天堂逃税。2月20日,这一承诺变成现实,美国司法部起诉瑞士最大的银行瑞银集团(UBS),指控其帮助多达5.2万美国客户隐瞒账户,这些客户的总资产约为148亿美元。美国要求瑞银披露这些账户的持有人。压力之下,瑞银承认曾帮助客户成功逃税,并同意支付7.80亿美元罚金,向美国提供大约250个人名。
尽管这只是一小部分,但已成为瑞士银行史无前例的一次妥协。瑞士于1934年制定了西方第一部《银行保密法》,将为客户保密设定为瑞士银行至高无上的法例。在此基础上,瑞士金融业迅猛发展,和美国、英国并列为世界三大金融中心。这里吸引着大批拥有巨额资产的移民和公司,比如宜家的创始人英格瓦·卡普拉德、德国赛车手迈克尔·舒马赫等。
瑞士的欧洲邻居们也早已不满投资和资产的外流。在2002年,欧盟曾想动摇这些避税天堂的根基—瑞士的《银行保密法》。经过漫长的谈判,瑞士做出有限让步:它从2005年1月起对欧盟成员国居民在瑞士的存款征收15%的利息预扣税,这一税率在2011年后提高至35%,瑞士将把税款的75%交还给储户原籍国。
现在,欧美在打击避税上前所未有的“齐心协力”。表面看来,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打击避税行为能增加各国的税收。比如,美国财政部表示,美国每年因为海外避税在税收上会损失1000亿美元,且这个数字在不断增长。
但事实远非如此简单。
避税天堂是国际金融体系中最为脆弱的链条。它对资金来源不予追究,也会扰乱对非法资金的追查行为。比如,调查人员认为,前纳斯达克主席马多夫肯定有设在避税天堂的秘密账户,这让他欺诈案中剩余资金去向无法查明。针对这种不透明性,法、德政府提议:金融机构若与避税天堂合作,应在年度报告中说明;另外,监管机构对金融机构提出资本金要求时,应考虑到这些额外风险。
同时,国际避税可能导致国际资金的不正常转移—在资本流动性奇缺的今天,资本的流向有着重大的意义。遭受打击的各国都需要吸引投资和储蓄,来增强本国的经济实力。
但显然,打击避税天堂实施起来并不容易。它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各国税法的差异—这一前提若不改变,避税天堂的存在将并不违法。国家利益之间的复杂关系也导致各国很难行动一致。比如,如果完全取消了避税天堂,会导致一些国家的部分贸易不能通过避税地来中转,利润出现下降。卢森堡的政要还警告欧盟说,如果取缔银行保密法,将造成资金流出欧洲,带来15万人失业。
无论如何,经历UBS事件后,各国富豪对于瑞士银行的信心已大受打击。目前,已经有美国客户将UBS董事长和瑞士金管局主席告上法庭,希望阻止UBS向美国司法部泄露他们的身份。瑞士国内也称UBS披露客户信息的举动“是瑞士银行业的一场灾难”。事实上,根据瑞士央行的数据,金融危机的冲击已让2008年外国储户在瑞士的存款下降了0.88万亿瑞士法郎,超出了该国银行存款总数的15%。现在看来,2009年可能会是更糟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