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金融机构必须要通过行之有效的措施在真正的危机来临之前巩固消费者的信心

炒掉银行?

来源:《财富时报》  |  作者:李欣  |  阅读:

消费者不再信赖银行了吗?

萧条、破产、失业……面对金融危机带来的一系列负面影响,欧美的消费者们现在也不得不变着法儿在危机中“明哲保身”。全球最大的市场研究与资讯公司之一的TNS近日发布的《全球金融危机研究》显示,新形势下消费者对于银行和金融机构的信赖已经开始逐步动摇。

随着危机在宽度和深度上的不断升级,中国市场将不可避免受到进一步的影响。TNS中国金融研究事业部研究总监张弘认为,在欧美市场,平均有23%的消费者对于银行已经失去信赖,“中国的金融机构必须要看到这个危险的信号并引起足够的重视,通过行之有效的措施在真正的危机来临之前巩固消费者的信心”。

悲观的情绪

通过在欧美11个国家和地区的调查,TNS在其报告中指出,57%的欧美消费者正在逐渐改变自己的理财方式,他们或者将钱存入不同的银行,或者把存款统统兑现,或者干脆“炒掉”自己原来一直使用的银行,重新寻觅能够帮助他们更好规避风险的投资机构。

毋庸置疑,风险是消费者们最为担忧的因素!TNS全球金融危机研究发现,欧美消费者们正打算卖掉那些高风险的投资产品,改投那些专业理财顾问们推荐的或者他们自认为绝对抗风险的产品。

大多数投资者悲观地预期,全球金融危机会持续1-2年。在美国,33%的消费者希望银行能与他们个人保持联络并与他们商讨应对危机的对策;在法国,53%的消费者希望银行能提供符合他们自身情况的理财建议并帮助他们渡过金融危机。

这些国家或地区的消费者表示,金融危机已经或将会给他们的个人生活带来严重的影响。他们预期在接下来的12个月内,自己将不得不减少开支,或者推迟退休以便能多赚点钱;还有一些人觉得自己会丢掉饭碗或者失去房子;有一半的人觉得银行再也不会像以前那样轻易贷款给自己。而且,这种悲观和不安的情绪似乎正随着金融危机的全球扩散而漂洋过海。

中国影响

TNS中国的同期研究发现,四成的中国消费者对于2009年的中国整体经济状况表示担忧,接近一半的受访者表示金融危机对其日常生活或消费也带来一定影响。

面对又一次的“海啸”,国内消费者倍感压力。很大一部分中国人除了在生活上不得不节衣缩食外,在理财方面也第一次深刻体会到了几乎所有金融机构门前那句“入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的含义。

虽然仍有46%的投资者表示相比金融危机前,其投资需求维持不变或有所增加,但他们中的大部分同时也表示,在未来的6个月内会更谨慎地“静观市场变化”。

中国的消费者们也表示在未来6个月内会更看重合理的投资组合和产品配置,他们希望从中获得更为安全的投资理财保障。

可见,无论是欧美成熟市场的金融消费者,还是中国市场的投资者,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强烈希望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能够有所作为,能够推出应对危机的理财产品,并针对不同的客户提供不同的帮助和建议。

在中国,消费者对于专业投资理财信息和服务的需求变得更加迫切,47%的消费者希望在投资理财方面获得更好的引导并实现更为合理的投资理财产品配置。

张弘认为,“对于金融机构而言,中国消费者市场的战略意义已经不仅仅在于其庞大的规模,同时也是全球金融危机中具有明显信心优势的市场。”

“借鉴他国的经验教训,深入了解金融危机下中国消费者的需求特征,无疑将有助于金融机构在中国市场更有效地面对挑战,把握机遇,获得成功。”他说。

Tags:  金融危机 T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