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危机中仍需扮演“输血管”的银行业,必须警惕“加大放贷即加大风险”的陷阱

米嘉:迎难而上

来源:2009年3月20号刊 第6期 总第177期  |  作者:米嘉  |  阅读:

在当前经济危机的环境下,中国政府颁布了一揽子刺激方案来使经济增长率维持在8%的水平。为了确保这些经济刺激方案奏效,银行将需要为公司和项目提供资金和支持。各方已经对该刺激方案的紧迫性和银行所要发挥的重要作用达成共识。

然而,意识到中国银行业环境正在发生变化也十分重要:

利差水平一直在缩小,导致融资成本更低。过去,即使是一笔最佳风险的银行业务都可以赚到300基点以上,使得银行能够再融资。但是从危机开始之初利差水平就开始收窄:中国人民银行几次下调贷款利率的幅度都高于存款利率的下调幅度,这使银行有更大的自由空间来对低利率进行更大幅度的下浮,如私人按揭贷款;为了增强这一趋势,银行客户也不断地从收益较低的活期存款转向更高收益的定期存款。

各个行业都出现萎缩或至少增长势头不再强劲,结果,贷款风险开始加剧,不良贷款率在2008年的第四季度开始上升。

投资者非常谨慎,并开始远离股票市场、共同基金和复杂的结构性产品。同时由于出口量的减少,相应的贸易融资产品也在缩水。所有这些都对银行的手续费收入和利息收入造成压力。

同时,中国的经济也可能出现重大的结构性变化:中国经济活动中很重要一部分是出口生产,但出口需求开始减弱并在近期内不太可能反弹;随着储蓄率不断提高,中国内需占总产值的比重也开始减少,这使得中国更易受到外部力量的冲击;一些行业仍然高度分散,这就使许多成本效率低且污染程度高的小型工厂继续运营,如水泥行业。

在过去几年的高速增长中,一系列不平衡的发展可能得以维持。但在当前经济危机的环境下,这些可能会步履维艰。结果整个市场就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不确定性,之前的贷款决策模式可能不再适用。在这种不确定的情况下要求银行大力放贷,则几乎等于加剧风险。

但在中国当前的经济环境下,银行必须做出抉择。银行在刺激经济和应对危机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由于银行会从收入和风险敞口两方面受益于经济的强劲增长,因此它们也会刺激自身的市场需求。然而,它们需要选择哪些项目可以放贷,哪些则不可以。尽管在过去,银行完全关注于贷款规模,因为在高速增长时向大型公司贷款不易出现闪失。但是现在,风险和利润则十分重要。为了做出这些抉择,银行需要拥有一系列恰当的信息、组织架构和技能:

需要完善风险管理能力和IT系统。遗憾的是,对于中资银行来说,了解客户或产品的风险敞口和利润率仍然很困难,特别是那些拥有跨网点或跨省份账户的客户;

许多银行也开始从单纯的地区导向型结构向事业部结构转型,然而,大多数银行仍然是以条块式管理为主。更重要的是,银行很少在重要贷款项目前期进行风险管理,也未将风险管理纳入管理决策的必要部分,管理决策仍侧重于收入方面;

通过招聘、培训和激励措施来建立恰当的技能和行为,是许多银行多年变革努力的重点。然而,由于真正的不确定性以及出现负面波动的可能性非常低,因此银行一直不需要或缺少动力来培养真正评估贷款项目风险和潜在回报的技能。真正了解公司的业务,真正了解风险的驱动因素,以及真正在贷款定价、抵押和贷款监控中反映这些风险,是中资银行未来需要进一步完善的技能。遗憾的是,基于当前数据的风险评估模型对当前的危机环境帮助不大,虽然大家希望拥有这样的模型。同时,如果中国经济结构发生很大变化,这些模型能否在未来依旧适用也值得商榷。

在危机面前,银行需要迎难而上,将危机看作是变革的催化剂,从而驱动其确定更为清晰的战略定位,培养更强劲的风险管理和IT能力,设计更为清晰的业务模式,并对相应的管理层授权以使它们基于收入、成本和风险的全面考虑来做出正确决策。如果银行仅仅是被动应对危机,那么将会被更为果断的竞争对手拉开差距,且这些竞争对手的实力将更加强大。

(作者为波士顿咨询公司合伙人兼董事总经理)

Tags:  银行 放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