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誉评级的报告称,中国的银行业正显示出资产质量恶化迹象

银行业贷款质量之忧

来源:《华尔街日报》  |  作者:Jason Leow  |  阅读:

信用评级机构惠誉国际评级(Fitch Ratings)表示,随着用于支持政府经济刺激计划项目的新增贷款急剧增长,中国银行业正初步显示出资产质量恶化的迹象。

今年前四个月,中国新增人民币贷款总计5.17万亿元(合7,570亿美元左右),已经超出去年全年的规模。2008年全年新增人民币贷款4.91万亿元。

随着贷款猛增,中国政府官员频频就金融风险上升发出警告。出于对部分资金可能被用于金融投机的担忧,本周早些时候,中国政府宣布相关措施,确保贷款流向实体经济。

惠誉在周四发布的一份有关中国银行业的报告中称,中国银行体系正发出初步的警示信号。

该报告撰写人之一、惠誉国际评级中国子公司高级董事Charlence Chu称,中资银行已经将更多“需要关注类”贷款(被银行认为可能违约的信贷)的等级下调至坏帐,即不良资产。

Chu称,中资银行还为未减值贷款计入了更多拨备,表明银行本身已经预料到当前正常的贷款将在未来出现更大损失。

在该报告发布前,惠誉已经就中国银行业贷款质量正在恶化发出预警。惠誉一直认为,有关中国银行业的一些统计数据并不全面,例如偏低的不良贷款率。报告指出,对于需要关注类贷款等项目以及划分贷款类别的方式所带来的风险,银行还几乎没有意识到。这份最新报告指出,信贷大幅扩大加上疲弱的经济正在导致这类风险被放大。

报告还指出,在中国的外资银行不良贷款率一直在上升,而这类银行通常被认为具有较高的风险管理标准和监督准则。

惠誉称,鉴于当前庞大的银行放贷规模,短期内很难察觉潜在的信贷危机。但Chu称,全球经济继续恶化,中国的内需还没有完全释放,贷款企业纷纷公布利润下降且信用违约的可能性也随之加大。这将给银行带来负面影响。

Chu称,在这些问题中,最令人担心的是在企业利润下滑之际,近期银行对企业的风险敞口明显加大。她说,企业收益下降通常伴随着信贷紧缩,然而中国当前的情况却截然相反,这表明尽管经历了多年的改革,中国银行在扶持本地企业方面仍在发挥重要的政策性银行作用。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银监会)于5月19日发布征求公众意见的暂行办法,此前中国国家审计署公布报告,披露与中国政府规模达人民币4万亿元(5,86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相关的一些贷款没有用于原定提供资金的项目。

虽然贷款激增极大地推动了规模位居世界第三的中国经济,但政府证实有贷款被用在错误的方向,或是用于金融投机。政府出台新规则似乎是担心一些信贷遭到浪费,从而会限制给实体经济带来的好处。一些经济学家还担心,新贷款猛增会令银行背负更多贷款坏帐。

银监会网站周二公布的暂行办法称,贷款机构必须对固定资产投资贷款定期进行风险评估,贷款协议必须明确。

为确保借款公司确实将资金用在贷款本应投入的项目上,暂行办法规定,单笔金额超过项目总投资5%或超过500万元人民币的贷款资金支付,应采用贷款人受托支付方式,借款人应当对贷款负责,并负有详细披露贷款使用情况的责任。

银监会称,将在6月16日前征集对暂行办法的意见。办法将于正式发布6个月后生效。

中国去年11月出台经济刺激计划,并将延续至2010年。在刺激计划提振下,中国城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有所加快,这类投资是经济增长的重大推动力量。刺激计划主要致力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建工作,因2008年的雪灾和地震给中国造成了重大破坏。

虽然对信贷增长存在种种担忧,但中国政府不太可能缩减其推动经济增长的举措,这些措施是为了让不景气的经济走出多年来最严重的增长下滑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