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国际化终于从文件迈入现实。在市场趋势与中国金融战略推动下,香港银行开始热情促销人民币

促销人民币

来源:《南方周末》  |  作者:刘丁 赵一海  |  阅读:

整版整版的报纸广告、人民币开户送大礼的优惠促销、银行里排队咨询的人们,这是721日,香港,人民币可以用于跨境贸易结算的第15天。

中午,在香港铜锣湾的一家南洋商业银行里,前来咨询的人们还在排队等候,一旁的柜台上,手抱公文包的一位小老板正在开人民币企业账户。

在过去,新中国成立以来的60年里,这一直被严格禁止。直到76日,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同时启动跨境贸易结算,在人民币国际化道路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第一步,才真正从文件进入现实。

此前,中国已有5个城市、约400家企业被允许进行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试点,境外试点区域则为港澳和东盟地区——这些地区的工行、中行等中资银行分行,和渣打、东亚等11家外资代理银行被授权开设人民币企业账户,有些甚至可以提供人民币存款。

人民币热启动

一切都刚刚起步,即使得到授权的银行,也显然还没来得及消化这项全新的试点业务。

南洋商业银行是中国银行(香港)的全资附属机构,在“外来银行”中以人民币业务见长,但业务人员对这项新业务都并不熟练,需要一边翻资料才能回答客户的咨询;而渣打银行则只有大分行才能办理;香港永亨银行却无论大小分行都还是不能开设人民币企业账户,业务员礼貌地回答客户们“还在等政策,请过一个月再致电咨询”。

但是,与业务上的生涩相比,香港银行界对人民币新业务的推广热情却是空前的高涨。

在试点开始的第二周里,建行香港分行、中国银行(香港)以及汇丰银行,分别在香港影响力最大的《信报》、《明报》以及《苹果日报》上,发布了大幅全版彩色的广告,对人民币结算、贷款新业务展开大规模宣传,而且都推出了开设账户汇款优惠、赠送礼包等促销活动。许多银行还在各自的电话语音客户服务系统中,专门开辟了人民币结算的选项,布置专人回答客户的咨询。

流通之路

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60年里,中国限制人民币的自由兑换以及流通。

个人出入境可携带的人民币必须在一定额度之内,境内外也不可以直接用人民币进行国际汇款,而必须用美元或其他国际货币,汇到国境的另一边后再兑换成人民币;香港虽然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可以开设人民币个人账户,仅限定必须持香港身份证的当地居民,且每天兑换人民币也必须低于限额……

这样的政策是为了维护金融安全,避免金融体系受到国际市场的冲击,在一个国家的金融经济体系发展成熟之前,这样的冲击可能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1990年代许多发展中国家纷纷加大资本项目开放度,结果在亚洲金融危机中遭遇重创。2008年的金融危机也同样如此,例如开放自由的印尼就饱受冲击,国际热钱如潮水撤去,印尼盾飞速贬值。

而中国,正是由于金融的严格管制,没有过多受到金融海啸的冲击。

但是,从长远看,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和地位的提高,人民币国际化已经是不可逆转的趋势。随着经济实力增长支持的人民币的稳步升值,以及经贸和人员交流的越来越频繁,人民币在东南亚以及港澳地区早已开始流行。

在越南和缅甸,人民币受欢迎甚至超过了美元。商家面对消费者时都是先要人民币而非美元。中国外交部东南亚某使馆商务处先生说,“这一方面由于人民币升值空间大,美元不稳定,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他们对中国的经贸依赖。”

在印度尼西亚,很多华人早已开始囤积人民币资产——通过各种渠道积累人民币现金,或是直接回到大陆购买地产等资产。香港和澳门的情况也是如此,香港银行中港币的利息非常低,基本可以忽略,人们普遍喜欢兑换成人民币或是到内地买房置地投资。

广泛存在的地下钱庄,便是人民币需求旺盛的明证。据香港中小企业联合会会长刘达邦估计,每天内地与境外通过地下钱庄流动的人民币数额高达100亿元。

以香港为例,香港与内地有经贸往来的企业,80%都是从国外拿订单,在内地生产的企业。内地工厂发工资、购买原材料、水电、房租等,都需要人民币,但在人民币管制的环境中,他们通常是从香港贷款美金或港币汇到内地,再兑换成人民币,不但有汇率损失,而且手续繁琐,并要受很多外汇管理方面的限制。

正常渠道难以满足人民币需求,便只能转向地下钱庄。地下钱庄往往在香港和内地都有分支,商人们只需在香港交港币或美元,在内地取人民币。20年来,这样的模式在企业中已习以为常。

[---分页标志符---]

流向之变

在越来越旺盛的市场需求之下,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开始试点,标志着国家开始逐步放开人民币,逐步允许人民币的自由兑换以及流出海外,这是国家金融整体战略的重要一步。

“原来是只允许人民币单向流回内地。”中国银行东南亚一家分行行长先生说。他清晰地记得,此前曾有许多客户找过他,希望在中国银行中存入人民币,但最后的结果是中行无法办理——虽然香港在1990年代初期就允许办理人民币个人账户,但是东南亚地区包括中资银行在内的所有银行,在今年76日试点实行之前,都是禁止办理人民币业务的。

那时候,国家通过在港澳发行人民币债券,收回在港澳以及其他地区市场上流动的人民币,只是允许人民币单向的回流内地。“而今,禁令打破,人民币开账户、存款、汇款、贷款等都可以办理了。”他说。目前的试点,某种意义上是为人民币合法流出到国际市场解除了禁令,银行可以通过贷款,向境外发放人民币,企业也可以通过国际贸易人民币结算,向世界市场上流出人民币。

自由流通、兑换,正是人民币真正成为国际货币的前提。

“人民币将会上升为全球除了美元和欧元之外的第三大的贸易结算货币。”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有限公司集团总经理兼全球资本市场亚太区主管冯婉眉曾做如此判断,她的依据是:中国有望在未来3年之内实现与除了日本之外的亚洲贸易伙伴的人民币结算,这意味着届时中国43%的对外贸易额将可以用人民币结算——想想那将是多么庞大的一个数字吧,在目前,仅中国内地与香港地区的贸易结算就有1700多亿美元,全部转成人民币,高达万亿之上。

人民币国际化,既满足了市场需求,可以打击地下钱庄,又可以使得人民币海内外的流动量更加透明,而更重要的是,这是一个现代化大国在制造业崛起之后,金融业崛起过程中“最为紧要的几步之一”。

人民币贸易结算试点正是在金融危机之后,中国呼吁建立新的国际金融体系的背景下开始的。英国《金融时报》评价说,中国雄心勃勃的提升人民币国际地位的计划比预想要快。

“一切都只是刚开始”

但是,企业家们似乎比不上银行家们的热情。“一切都只是刚开始,目前对企业来说,影响并不是很大。”香港中小企业联合会会长刘达邦说。

由于目前的人民币贸易结算只是试点,因此,并不是每个境外企业都可以随意开办人民币账户,如果境外企业的中国贸易伙伴不在试点的400家名单之内,他们即使有心也只能兴叹。

而即使是能使用人民币的企业,也态度谨慎。国际贸易中还是习惯用美元或者欧元,一方面国际买方无处寻求人民币支付,另一方面,国际卖方也不愿收取人民币,因为无法用其支付给其他贸易伙伴——除了在内地有采购需要的企业,以及想囤积人民币升值的。“人民币变成国际货币,10年内很难做到。”刘达邦说。

然而,财务专家们却在积极的鞭策企业家们转变模式。

人民币结算试点开始之后没几天,香港陈叶冯会计师事务所的高级顾问古兆勋先生就在明报上发表文章,提醒香港企业,应当接着人民币国际化的势头尽量多地将美元资产转换成人民币资产,把花人民币赚美元的模式,转变为花人民币赚人民币的模式。

古曾在香港银行界浸淫十余年,也是香港中小企业国际联盟的副会长,十几年来看尽商业沧桑。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港商们将港币兑换成便宜的人民币进行投资、采购和生产,再将产品卖到国际市场上赚取坚挺的美元。而现在,港商们已经开始了艰难的转型,这一点从财务报表就能看出来:之前,他们90%的资产都为美元,而今,人民币资产都在不断增加达到50%或更多。

正是出自对市场需求和国家战略的双重趋势判断,香港的银行们纷纷对人民币业务青睐有加。

而他们如此热情,在古兆勋看来,也许跟眼下的“苦日子”有关:金融危机让香港银行业损失惨重,几乎所有银行都收缩贷款,有的甚至开始回收贷款。而人民币业务像是一场及时雨,为银行们“补充弹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