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挽狂澜时,美联储为代表的央行们被赋予了新的角色。这将被延续下去吗?

央行的新角色

来源:环球企业家  |  作者:英国《金融时报》首席经济评论员 马丁•沃尔夫  |  阅读:

 

在现代社会,一国的中央银行通常有两个作用:支持稳定金融系统;制定货币政策,决定基础货币的供应量和速度。这似乎听起来很抽象,但实际上,央行的存在不仅有金融系统本身的需要,还有政治因素。此次经济危机后,央行的角色发生了很大改变。

应对此次经济危机的过程中,有的国家发生了内部危机,央行需要应对国内的危机,比如美国、欧洲。由于这些国家不得不挽救自己的金融系统,因此就需要央行制定相应的政策,在现代的分散的金融系统里是一件很难的事情。美联储很明显是其中最激进的,因为它所面临的问题最严重。

另外一些国家的金融系统并没有出现问题,但受到了经济危机的间接影响,如中国、日本等,这些国家的央行并没有西方同行们那么大的压力。对中国来说,这是一个外部金融危机,而中国对于应对外部危机有很好的准备,中国充足的外汇储备、健全的财政系统和很少的政府贷款都使得中国政府,也包括作为其中一部分的央行,可以迅速采取一些办法来对冲外部危机。

事实上,对央行表现的正确评价应该以它们在经济危机之前做了什么为标准。让我们先来看看美联储。美联储在互联网泡沫破裂之后,尤其是9·11之后,一直执行非常宽松的货币政策。在这段时间中,资产价格和信用都上涨了很多,美联储接受这种状况是为了保持内需来防止通货紧缩。同样,欧洲央行和英格兰银行、日本央行都采取了类似的政策。美联储的这些政策得到了美国其它一些部门的支持,那就是整个金融系统的过度放松管制。

此外,美国的银行只提供了所有信用的30%,这和中国的情况非常不同。在银行之外,还存在影子金融系统,这是一个处在传统银行系统之外的巨大机构,实际上没有人监管它们。这并不只是美联储的责任,因为它们不是立法者,但在当时,确实有放松管制的天然环境。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央行,美联储的政策直接影响到每个人,其实际的货币政策及在某种程度上它对待资产价格的思维逻辑值得怀疑。

现在的问题是,央行和政府通过扩张信用和提升资产价格来应对危机,其结果可能是泡沫再次产生。当然在制造泡沫之外还有另一个选择:萧条。如果把短期和长期分开来看,眼下的辩论都是关于刺激计划的退出时机和具体方式,如果采取措施过早,那么经济又会陷入萧条;如果做得太晚了,那又可能会产生严重的通货膨胀。我个人认为现在通货膨胀重新发生的几率很小,在明年的这个时候,最主要的问题会是退出,也就是美联储和欧洲央行什么时候会第一次提高利率。

从长期看,多数问题是思维方式上的。资产价格在制定货币政策时将扮演什么样的角色?监管政策会起到什么作用?怎样才能让金融系统更加稳定?谁将成为最后的监管者?美联储会成为一个系统的监管者吗?我们怎样进行国际合作,建立一个统一的国际监管体系?但无论怎样,如果我们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不做些什么的话,那将会有另外一场危机。

在此次危机中,很多问题并不只是和央行相关,监管问题超出了央行的范围,金融系统中的问题不在央行的能力范围内。但有两件事是和央行有关的,一是货币政策和资产价格,美联储和英格兰银行未来的政策还不明朗,欧洲央行会坚持它的两个货币政策支柱——利率和汇率。

另一个领域央行需要做但还没有讨论到的是:央行最终要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尤其是美联储,在去年它已经采取了一些方法,很与众不同,很有想象力,很冒险,是一些你没有想到央行会做的事情,例如为AIG融资,为证券市场注入资金、扩大信用等,这都超出了传统的央行应该做的范畴。也就是说,央行变成了最终市场创造者,成为证券市场的贷款者。

最大的问题是,这一根本性的改变是否意味着流动性的提供者将会一直是央行。在英国和欧洲,金融系统还没有到这个地步,但也已经开始出现问题了,而且长远来看,在中国也会出现这些问题。在监管方面,央行将会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参与的范围会更广,而不受政治限制的行为会更少。当然,无论是从全球还是从一个国家的角度来看,央行都不是唯一的玩家,政府、财政部门以及其它监管部门都将扮演很重要的角色。

未来,欧洲央行以外的其它央行可能会更加失去独立性。这不一定需要改法律,因为在这次危机之后,央行们发现很多它们呼吁要做的事情离开了政府的财政支持就没办法做。美国财政部和英国财政部目前直接参与到央行提供的解决方案的讨论中。

这种情况是不可避免的。政府关注金融系统的同时,就会关注监管金融系统,就会关注央行如何帮助金融系统。如果央行参与到这些事情里,就不可避免地发现自己和政府越来越接近。唯一可以避免此类事情发生的方法是回到过去的世界,在那里,货币政策有可能被独立制定,但是现在我们并不住在那个世界里。

当然,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政府都不可能把所有的金融和货币政策都交给一个独立的机构,政府都会给央行一些具体的任务,但是这次经济危机后我们发现,只让它做特定的任务是不够的,因此央行就被拉回来成了政府机器里的一部分。要执行那么多的功能,可能还包括货币政策,央行在未来将会变得更加不自主,虽然可能会更有影响力。这可能是新的无法回避的趋势。(本刊记者刘建辉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