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年后,它将成为美元之外的又一种国际化货币。
人民币的主流化道路
有人问我是否可以想象二三十年后,中国人可以用人民币在美国超市买东西?我的回答是不太可能。毫无疑问,人民币最终将成为可完全自由兑换货币,会和其它主要货币一起成为被广泛接受的货币,不过这应该是在四五十年之后。
日本经济腾飞后用了20年使日元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承认,而它从未成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中国与日本情况不同,中国仍是一个相对贫穷的经济体,市场结构不够发达、公司债券市场不够完善、金融中介机构类型单一、金融系统对银行依赖过重、资本市场国际机构的参与程度也不够高。如果这些情况在未来慢慢改善,人民币就会被广泛接受。
中国政府及企业最近两三年为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做了很多努力,包括赴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与多个国家和地区签署总额达6500亿元人民币的货币互换协议、开始跨境人民币贸易结算试点,等等。这是金融全球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国才刚刚起步,我认为这当然还会继续下去。此外,中国的银行业也在加快国际化进程,不过到目前为止,这还是个很初级的话题。中国想拥有一个国际化的银行体系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如果最终成为现实,那么对人民币国际化将很有帮助。
正确看待问题对中国金融系统的长期改革来说很重要。拥有一个可自由兑换的货币是现代货币体系的核心问题。中国如果一直不开放资本账户就无法拥有现代货币体系,这也会阻碍上海在2020年前成为全球金融中心。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为本币设定一个目标货币是有利的。但是,中国政府需要开始重新让汇率基于市场进行浮动,而不是由政府指挥。我担心的是,中国倾向于通过控制汇率来增强其出口产品的竞争力,这样会破坏亚洲的稳定。
不过,阻碍人民币国际化的根源问题还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中国有很多问题需要面对,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消费。今年一季度消费在GDP中占比低于35%,创历史新低。而在上半年,外汇储备总额创下历史新高,已约占GDP的65%。如果中国经济对出口和外资的依赖减少,而是更多依赖消费等内需,中国政府就会更有信心让人民币汇率浮动。在中国实现更多依靠内需增长之前,很难说它能否在全球经济中实现领导地位。
美元则面临着不同的问题。美元汇率在2002年2月达到最高点,之后6年中下跌了26%。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元强力反弹,而在危机最坏的时期过去后,由于担心美国的经济政策发生变化,美元又开始走弱。月度或季度的变化很难预测,但如果看未来5年,在美国继续保持大量财政赤字,以及私人部门储蓄减少的前提下,储蓄占GDP的比率仍然会很低,美国经常账户和美元仍会承受向下的压力。
在全球化的世界中,拥有多元的外汇储备很可能比单一储备要好。二战以后,世界经济被美国所控制,因此使用美元作为储备货币是合适的。但随着世界经济逐渐恢复平衡,使用多元储备货币是更好的选择。
美国财政赤字及美元贬值问题引起了中国政府的担忧,它也是寻找美元替代品最积极的政府。实际上,美国政府从中国政府和美国学者那里得到的建议是相同的——解决美国经济失衡不仅是美元的问题,更多是美国的资产价格和储蓄率的问题。
尽管如此,目前美国经济仍约占全球名义GDP的30%,世界各国的货币管理当局都把美元作为重要储备货币,持有的美元和美元资产约占总外汇储备的一半,中国甚至要更高。这一比例以后会降低,但是短期内很难。(本刊记者刘建辉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