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终于开始存钱,他们的政府却有理由担忧这将延缓经济复苏。
储蓄率困局
是还债的时候了。尤其是对美国这个喜欢贷款消费却厌恶储蓄还钱的国家而言。
尽管在长达25年的时间里,美国人的储蓄率持续下跌——它从1984年10.8%的高位一路下滑,2005年一度出现负0.5%的史上最低水平——但没人觉得这是一个问题,直到经济危机从天而降把所有人击倒。曾经认为因为借贷消费文化在经济生活中根深蒂固的势力,而使美国储蓄率会一直低迷下去的悲观论调瞬间失去了可信性,因为夸张点说,美国居民储蓄率几乎一夜间陡然攀升至5年来的最高位。
危机中受到惊吓的美国人改变消费习惯再自然不过,但储蓄率飙升之快,让人产生身在云霄飞车之上的感觉。美国经济分析局(BEA)的统计表明,美国个人储蓄率从2008年8月开始已从0.8%的低位反弹到2009年5月的6.9%,为过去15年以来最高水平。
谢天谢地,美国人终于知道要存钱以保证自己的未来了。但对于宏观经济而言,这种重归保守的做法既值得鼓励又值得忧虑。美国居民消费占GDP的60%至70%,高储蓄率无疑将对经济增长造成压力。消费者看到危机后立刻捂紧了钱袋,企业却在这种急速转变面前措手不及,还在依据过去的消费习惯生产,并且需要大量消费以刺激经济,供需显然难以平衡。从极端角度而言,产出下降、失业增加、房地产市场和股市大跌都将随之而来,而民众则因看低经济前景更加努力储蓄,企业受创愈深。总而言之,恶性循环。
美国储蓄率的急剧上升也会影响全球经济复苏,尤其是为美国的过度消费提供大量出口商品的中国,这已是一干经济学家的共识。当中国因为美国消费下降而加剧产能过剩的问题时,就会遭遇就业下降、GDP增速减缓的问题,中国政府很可能必须长时间维持低利率和宽松货币政策,而这隐藏着巨大的通货膨胀风险。
如今美国政府已经意识到经济形势的严峻性,“旧车换现金” 计划(Cash-for-Clunkers)推动了汽车销售增长,零售商也采取大幅降价促销措施以吸引受到失业率不断攀升影响的消费者,今年6月、7月美国个人开支环比增长,但由于个人所得与上月持平, 6月、7月储蓄率有所下降。然而消费刺激方案的效果难以持久,美国居民的财务状况仍然非常窘迫,有着大笔债务需要消化,因此今年内美国居民储蓄率很可能还将攀升。
所有这些并非危言耸听,但确实是老生常谈。未来将证明这不过是漫长历史中的又一个轮回,美国人的消费习惯和储蓄率确实改变了,但数十年数百年后,一切又会重来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