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VS仁科
杀戮战场之“'坏孩子'笑到了最后”
在过去一年半的时间内,全球商界最惊心动魄的收购战非甲骨文(Oracle)吞下仁科软件(PeopleSoft)莫属。
2003年6月2日,当仁科的前CEO康可为(Craig Conway)宣布将收购业内另一家软件公司J.D. Edwards后,虽然仁科可以一跃成为年营业收入为28亿美元的世界上第二大企业软件公司,但是康可为心里却开始担心,此举会引发竞争对手一些意想不到的强烈反应。
事情果然不出康可为所料,就在仁科宣布收购J.D. Edwards的第四天,世界第一企业软件公司甲骨文宣布要以51亿美元收购仁科公司,其首席执行官拉里·埃利森(Larry Ellison)明确表示,成功收购仁科公司后甲骨文将不会保留仁科公司品牌——典型的恶意收购作风。
当时埃利森的筹码是60亿美元现金,他计划按每股16美元的价格收购仁科股票,这比仁科每股15.11美元要高出6%。至于余下的收购资金,甲骨文将会联合信用瑞士第一波士顿银行为它筹措,总金额为51亿美元。
埃利森出手之快超出了康可为以及仁科高层的意料,以至于康可为和同事第一次在手机中听到这个消息时,他们连续反问了三遍:这是真的吗?当时他们正在从阿姆斯特丹到鹿特丹的出差路上。
随后,康可为马上想出了对策,如果甲骨文仅仅并购仁科一家公司,欧盟可能会对此项并购计划稍加调查即可放行,因为这对德国软件巨头SAP的威胁并不是很大。但是如果埃利森买下的是已经成功收购J.D. Edwards的仁科,那么欧盟可能就要对此进行长达数月更加严格的调查。
因此,康可为把J.D. Edwards作为保护仁科的一件武器。为尽早得到J.D. Edwards,半个月后,康可为宣布将提升对J.D. Edwards的收购报价,增加收购价格中的现金数额。照此计算此次交易的价值也由先前的17亿美元升至17亿5000万美元。更重要的是,为了笼络人心,康可为许诺J.D. Edwards的股东将可获得8亿6300万美元现金加价值5260万美元的仁科公司新股,每位股东都可选择是收取现金还是股票。
在发誓一定要拿下J.D. Edwards的同时,仁科也在加强自身的抗击打能力。仁科向客户保证,在公司被收购以及一些特定的前提下,客户会获得相当于所付软件许可费2-5倍的退款。其财务总监也从数字上做出说明,其第二季度预计1亿多美元的软件许可销售额中,有超过一多半的销售额来自与这次促销活动有关的合同。
这无疑是一个一箭双雕的做法,即稳住了客户,又增加了甲骨文的收购成本——根据仁科提交给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文件,如果甲骨文能在明年成功收购仁科,并宣布将在两年内停止销售或升级仁科的产品,那么它将面临要支付3.54亿美元退款的局面。
面对仁科的频频出击,埃利森使用了最简单但却最有效的战术——提高收购价码。6月18日,甲骨文宣布总出价增加到63亿美元,每股收购价增加到19.50美元。
金钱的杀伤力果然见效,仁科高层开始担心,任何坏主意都想的出来的埃利森会采用一些手段不惜代价的完成收购,虽然他们竭力说服大股东们不要害怕甲骨文,但他们并没有拿出更进一步的反击措施,就连最初对J.D. Edwards的收购计划都因为种种原因迟迟不能够实现。
而此时仁科股东们最不想看到的事情发生了,正当双方僵持不下的时候,仁科董事会宣布由于“主战派”的代表康可为无法将公司领导向正确的方向,董事会决定解雇他CEO的职务,由董事长接任。一瞬间,全世界都知道这桩并购案只是一个时间和成交价码的问题了——2004年12月,甲骨文终于如愿以偿,以每股26.5美元,总价103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仁科。
2003年6月2日,当仁科的前CEO康可为(Craig Conway)宣布将收购业内另一家软件公司J.D. Edwards后,虽然仁科可以一跃成为年营业收入为28亿美元的世界上第二大企业软件公司,但是康可为心里却开始担心,此举会引发竞争对手一些意想不到的强烈反应。
事情果然不出康可为所料,就在仁科宣布收购J.D. Edwards的第四天,世界第一企业软件公司甲骨文宣布要以51亿美元收购仁科公司,其首席执行官拉里·埃利森(Larry Ellison)明确表示,成功收购仁科公司后甲骨文将不会保留仁科公司品牌——典型的恶意收购作风。
当时埃利森的筹码是60亿美元现金,他计划按每股16美元的价格收购仁科股票,这比仁科每股15.11美元要高出6%。至于余下的收购资金,甲骨文将会联合信用瑞士第一波士顿银行为它筹措,总金额为51亿美元。
埃利森出手之快超出了康可为以及仁科高层的意料,以至于康可为和同事第一次在手机中听到这个消息时,他们连续反问了三遍:这是真的吗?当时他们正在从阿姆斯特丹到鹿特丹的出差路上。
随后,康可为马上想出了对策,如果甲骨文仅仅并购仁科一家公司,欧盟可能会对此项并购计划稍加调查即可放行,因为这对德国软件巨头SAP的威胁并不是很大。但是如果埃利森买下的是已经成功收购J.D. Edwards的仁科,那么欧盟可能就要对此进行长达数月更加严格的调查。
因此,康可为把J.D. Edwards作为保护仁科的一件武器。为尽早得到J.D. Edwards,半个月后,康可为宣布将提升对J.D. Edwards的收购报价,增加收购价格中的现金数额。照此计算此次交易的价值也由先前的17亿美元升至17亿5000万美元。更重要的是,为了笼络人心,康可为许诺J.D. Edwards的股东将可获得8亿6300万美元现金加价值5260万美元的仁科公司新股,每位股东都可选择是收取现金还是股票。
在发誓一定要拿下J.D. Edwards的同时,仁科也在加强自身的抗击打能力。仁科向客户保证,在公司被收购以及一些特定的前提下,客户会获得相当于所付软件许可费2-5倍的退款。其财务总监也从数字上做出说明,其第二季度预计1亿多美元的软件许可销售额中,有超过一多半的销售额来自与这次促销活动有关的合同。
这无疑是一个一箭双雕的做法,即稳住了客户,又增加了甲骨文的收购成本——根据仁科提交给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文件,如果甲骨文能在明年成功收购仁科,并宣布将在两年内停止销售或升级仁科的产品,那么它将面临要支付3.54亿美元退款的局面。
面对仁科的频频出击,埃利森使用了最简单但却最有效的战术——提高收购价码。6月18日,甲骨文宣布总出价增加到63亿美元,每股收购价增加到19.50美元。
金钱的杀伤力果然见效,仁科高层开始担心,任何坏主意都想的出来的埃利森会采用一些手段不惜代价的完成收购,虽然他们竭力说服大股东们不要害怕甲骨文,但他们并没有拿出更进一步的反击措施,就连最初对J.D. Edwards的收购计划都因为种种原因迟迟不能够实现。
而此时仁科股东们最不想看到的事情发生了,正当双方僵持不下的时候,仁科董事会宣布由于“主战派”的代表康可为无法将公司领导向正确的方向,董事会决定解雇他CEO的职务,由董事长接任。一瞬间,全世界都知道这桩并购案只是一个时间和成交价码的问题了——2004年12月,甲骨文终于如愿以偿,以每股26.5美元,总价103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仁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