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报道]外国投资者纷纷将农行IPO视作搭上中国这列经济快车的契机,相比之下中国投资者则更为冷静,农行的商业与宏观调控双重角色是他们的主要担忧

农行IPO投资回报疑问

来源:《环球企业家》网站  |  作者:《环球企业家》  |  阅读:

中国农业银行周二为香港和上海首次公开发行(IPO)定价,若行使超额配股权,此次IPO筹资规模可望超过220亿美元,打破所有的IPO纪录. 农行将于7月15和16日先後于上海和香港两地上市。
 
直接参与交易的数位消息人士周二表示,农行在香港发售254亿股,每股售价3.20港元,近期收窄後的指导价区间为3.18-3.38港元.原本的指导价区间为2.88-3.48港元. 其他数位消息人士称,农行上海IPO定价为指导价区间的上限. 农行将出售222.4亿元人民币(合32.8亿美元)A股,每股售价2.68元,之前的指导价区间为2.52-2.68元.这意味着农行将共筹集193亿美元资金,但经超额配售後,筹资额将增至222亿美元. 消息人士称,鉴于到目前为止机构的强劲需求对交易的支持,很有可能实施超额配售,不过在上市前交易还没有完成。
 
永丰金融集团(Wing Fung Financial)研究部主管涂国彬(Mark To表示:“投资者一直观望,静候农行的IPO.但我认为在农行上市後,交易量将再度上升,因股价已经考虑到筹资的影响,且对全球经济的悲观情绪减弱。”
 
在此之前规模最大的IPO为中国工商银行在2006年上市时的219亿美元。
 
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德意志银行、高盛、摩根大通、麦格理(Macquarie)和摩根士丹利,以及农行自己的证券部门负责H股上市事宜.A股上市承销商为中金、中信证券、银河证券和国泰君安证券。
 
就在三年前,农行从技术层面讲还处在资不抵债的境地,不良贷款比例高达24%左右.经过300亿美元政府注资和坏账剥离後,农行重现生机,彰显出中国经济迅速扩张的实力和该国对银行业的严格管理. 农行[ABC.UL]上市原因诸多,其中包括实现中国让四大国有银行上市的目标.其中几家在过去十年来也曾出现资不抵债的情况. 而现在按市值和资产计算,这几大国有银行位居世界最大型银行和公司之列。
 
二级市场形势依然严峻,因中国股市持续走跌及欧元区债务危机让全球各地市场受到震撼。但农行IPO的成功发行让在全球金融动荡之际,提高了全球投资者对中国快速增长的经济的信心。作为中国最後一家上市的大型银行机构,农行在主要城市和农村地区的网点分布广泛。农业银行有近24000家分行及全球最大的客户群,该行及中国政府认为,投资者会将其当作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风向标。
 
在伦敦Charlemagne Capital帮助管理30亿美元资产的梅奥(Julian Mayo)说,在动荡的市场中,中国政府能够销售质量明显不是其最佳银行的大量股票,显示市场主导力已从发达市场转移到新兴市场。今年全球最大的IPO均来自亚洲和新兴国家。今年十大IPO包括来自中国、俄罗斯、波兰和印度的企业,无一来自美国,只有一家来自西欧的西班牙。宏利金融环球投资管理(MFC Global Investment Management)驻香港亚太区股票主管塞拉克(Linda Csellak)说,亚洲对IPO的强劲需求可能将持续,而在美国人们对此没有信心。

回报疑问
 
从事农行IPO工作的银行家们说,农行香港上市面向机构发行的部分在开售后的几个小时内已超额申购。另一个银行家说,较少的零售部分也已全部申购。总部在东京的资产管理公司DIAM Co.高级投资经理Motoshi Nagai说,申购需求令人吃惊。而几家大型机构已同意购入大份额股票成为农行的战略投资者,这些机构有两家中东主权财富基金、荷兰金融服务商荷兰合作银行(Rabobank)、美国农产品巨头Archer Daniels Midland Co.,还有香港财力最大的一位富豪。
 
中国国内投资者对农行IPO的看法不如外国投资者乐观。外国投资者把中资银行视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代表。不过国内投资者几乎总是能比外国投资者获得更多的信息,中国基金经理对国有银行贷款质量的担忧应该可以看做是一个警告信号。

《华尔街日报》认为,投资者要指望重现以往大胆下注其它中资银行上市时获得的丰厚回报,已经是痴心妄想了。导致投资者难以从申购农行股获利的因素有:农行估值相对较高、监管层严格的资本要求使其可以放贷的现金较少,以及在高端客户群中品牌效应不足,这一点可能会限制其手续费收入的增长。
 
多数经济学家预计今年中国经济增长将放缓,部分由于政府近几个月出台措施遏制地产价格飙涨,并防范出现危险的泡沫。中国基准股指今年累计跌近28%,为全球表现最差的股市之一。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日前说,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严重性超过了人们的预期,中国经济政策“面临的两难问题增多”,不过他重申中国不会停止调整经济结构的步伐,以促进经济长期发展。

对投资者来说,农业银行将其渲染为利用中国快速成长的经济的现代商业金融机构,在最新开发的内陆地区尤其如是。在其路演中,农业银行极力向投资者表明,其分支机构不向中国贫困的农民发放贷款。但与中国其它大型银行不同,中国政府明确要求中国农业银行要改善更贫困的农村居民的收入及前景,缩小城乡贫富差距。城乡贫富差距已成为公众对共产党执政不满的一个原因。分析人士说,中国农行在其IPO结束后相当长时期内,可能仍要努力协调这种不同的身份。香港浸会大学教授郑毓盛说,这是农行IPO后主要紧张关系所在。无论何时农村地区有问题发生,政府都会将农行作为发放信贷的渠道。
 
中国农行也有几点优势。像其它国有大银行一样,政府指定的存贷利差使农行盈利能力强大。农行拥有2.36万家分支机构,其网络与短期存款规模均为中国最大,因而支付的利息较少,融资成本较低。这意味着农行如果增加放贷,则会有更高回报,当然,如果放出的贷款不会有大问题的话。

农行上市的发起方将其面向中国农村经济的业务作为一个优势,这也是中国政府刺激方案的重点。驻香港的Motoshi Nagai说,农行在农村分支网络齐全,而众所周知,中国经济的下一个驱动力将是城镇化。但向农村放贷这种经营模式是否能取得成功尚待验证。从以往经验看,在农村地区放贷的业绩不如在城市,而且农行近来倾向于向城市客户放贷,这表明,农行的管理层仍看好在大城市更安全的放贷。中国银行业监管层已明令农行增加面向农村地区的放贷,但鉴于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尚不知农行是否能在拓展此项业务中盈利。

同时,农行IPO价格并不低。农行是四大国有银行中最后一家上市的银行,其香港上市价格周二晚定于每股3.20港元(合41美分)。这意味着农行的上市价格对应的市净率为1.6倍,略低于规模更大的工商银行(Industrial & Commercial Bank of China Ltd.)及建设银行(China Construction Bank Corp.),但与中国银行(Bank of China)相近,中国银行一直在进行较多改革。

不管怎样,农行在全球市场疲弱之际进行大规模股票发行,可谓是中国的一次大胆尝试。因为全球市场的疲弱已经挫败了规模不及农行IPO的一些融资行动,农行IPO的完成将是一项非凡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