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房屋抵押、分期付款等开创性借贷形式的先驱,其最有价值的资产是包括刘易斯在内的历任CEO、他们所拥有的那种被称为偏执的天性
花旗VS美国银行之“美国银行:怪兽出击”
在今天完成对MBNA的收购之后,美国银行成为花旗集团当之无愧的头号挑战者。预计,它有可能趁花旗整顿内务之际,在消费者金融等业务上占据主动,而这方面正是花旗改革的重点所在。可以想见,一场真正的较量即将开始。
这个房屋抵押、分期付款等开创性借贷形式的先驱,其最有价值的资产是包括刘易斯在内的历任CEO、他们所拥有的那种被称为偏执的天性
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的现任CEO肯尼斯•刘易斯(Kenneth D. Lewis)现在每天做梦都想的是:利润上超过金融服务巨头花旗集团。这并非遥不可及的梦想,作为美国资产最为雄厚的金融机构之一,截至2004年底,美国银行总资产为11104.6亿美元,净资产为996.45亿美元,净利润为141.4亿美元,比前年同期上升7.4%。
而这一目标的缘起,可以追溯至1904年旧金山北部那间由小酒吧改造的“意大利银行”(Bank of Italian)——目光炯炯的意大利移民后代,阿马迪奥•詹尼尼(Amadeo Giannini)每天重复着招待兼出纳的枯燥工作,他固执地认为:小人物同样可以借到金钱,“小”银行同样有市场,终于,他等到了1906年4月18日这一天。
美国往事
1906年4月18日,旧金山大地震,各家银行因统计损失不再开展业务。詹尼尼匆忙赶到银行,找到了仅存的价值2万美元的黄金、货币和债券,向受灾的小企业和个人宣布,只凭“一张面孔和一个签名”就可以在他的银行借款。这种前所未有的做法把银行和普通人的生活联系起来,意大利银行从此名声大噪。事实上,詹尼尼的思路与美国经济的发展趋势非常合拍,也成为这家作坊式的银行最终成长为美国资产最为雄厚的金融机构之一的基础。
说起来,今天人们已司空见惯了的房屋抵押、分期付款、汽车贷款等借贷形式均是詹尼尼开辟。他同时还是企业贷款和好莱坞电影业资金的提供者。1930年代,玛莉•璧克馥、查理•卓别林及道格拉斯•费尔班克斯等知名电影人联合成立的联美影片公司的资金来自詹尼尼;而当迪斯尼靠白雪公主赚了大钱的时候,詹尼尼又拿着借条出现了。
1928年到1930年,詹尼尼买下了纽约最老的贷款机构美国银行,并沿用了这个名字。新的美国银行开始采用收购、合并的手段拓展银行规模。1949年,詹尼尼在旧金山去世时,美国银行以50亿美元资产成为美国最大的银行。
随着行业成熟度的提高,收购在1990年代成为美国银行的主流扩张手段。那是一个真正的收购狂年代,也是美国银行以兼并实现全面扩张的黄金年代。
以擅长以低价买下优秀资产享誉银行界的休•麦考尔(Hugh McColl)把美银推向颠峰。麦考尔原是北卡国民银行(North Carolina Nations Bank,以下简称NCNB)CEO,在他任职的8年间,共主持了超过100项收购。1988年对达拉斯First Republic Bank Corp.的收购使NCNB的规模扩大了两倍,而1998年对美国银行420亿美元的收购最终创造了惟一一家业务遍布全美的银行。
海军出身的麦考尔在整合公司和日常管理方面都留有鲜明的军事化风格,被同行赋予“狂躁首脑”之称。自认“帝国主义”意识的麦考尔缔造了美国银行的现有版图,在他2001年离任后,从NCNB便开始担任麦考尔副官的肯尼斯•刘易斯(Kenneth D. Lewis)接过美国银行CEO的权杖。
刘易斯曾在无数次兼并后按照麦考尔创造的成本低廉、人员精简的收购模板对新资产进行改造,但如今显然已经不是那个凭借粗放扩张便能站稳脚跟的时代了,对美银CEO的资质要求不止于此。
好在麦考尔对此早有准备,他选中这个继任者的理由是:“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他总是会赚到钱。”
“公敌”刘易斯
麦考尔离任时,把一份对手名单留给了刘易斯。目前谁居于名单之首?不用看也能猜到——花旗。据高层人员表示,刘易斯已经将花旗视为明年追赶的最大目标,并瞄准了花旗的投资银行部门。
尽管花旗目前急于进行内部改革,但其霸主地位仍非他人所及。刘易斯有立竿见影的杀手锏么?
如今,美国银行在美国银行界中独树一帜。花旗与JP摩根更多依赖公司业务与投资银行业务,并在亚洲与欧洲有着广泛网络。相比之下,美国银行看起来更像是一所本土银行,95%的利润来自于美国,开展的业务中有三分之二是针对消费者与中小企业,保持着源自詹尼尼时代的从各种零碎交易中获利的模式——无论是信用卡交易,还是居民购买房车的抵押贷款,美银以无处不在的方式渗透美国民众的日常生活 [---分页标志符---]
刘易斯需要证明自己的信念:更大同样意味着更好。自从坐上CEO宝座以来,刘易斯没有一天不在为此而努力。2001年以来,美国银行平均年度利润率高达18%,已经超过了花旗、摩根大通(JP Morgan Chase)。四年来净利润更是上升了89%——这一数字达到花旗的3倍,令之望尘莫及。
不过,四年来,紧盯管理费用与销售利润的刘易斯始终在有教养的银行界扮演不受欢迎的局外人角色。2003年,美国银行重新拾起兼并利器,以价值470亿美元的股票收购美国第七大银行富利波士顿金融公司(Fleet boston Financial)。从此取代摩根大通,成为仅次于花旗集团的美国第二大银行。在这场抢夺美国最大消费者银行的战争中,刘易斯逐渐成为了那些银行贵族的公敌——尤其对花旗而言。
刘易斯瘦长脸,下颌突出,表情冷酷,他发明了首个沿海连锁金融机构。迄今为止,美国银行已经拥有5880个分行——是麦当劳规模的一半,同时是花旗分支机构的7倍。这些连锁机构为美国银行赢得了庞大版图。可以说,美国银行在消费银行业务上是花旗及其他同行最强有力的对手。
尽管银行的个人消费业务并不如投资银行等听起来那么令人热血沸腾,也无高额回报,然而,它带来的持续收入是刘易斯的追求所在,这也是他一直倾向于消费业务而非公司借贷的原因。他认为,零售业务的损失是微小且可预测的,而公司项目上大的失败却可能使得收支几年都无法平衡。刘易斯注重的是流程的改进与内部增长,而不会为短期增长刻意寻求高风险与高回报。
然而,刘易斯也面临巨大挑战。美国银行在本土市场上的份额已经达到了美联储规定的天花板:10%。况且,他接管之时,在一系列兼并与溢价收购之后的美银并非外表看起来那么光鲜美好。收购喧嚣平息之后,客户服务方面并没有半点改进。1997与1998年两次大规模的收购之后,未来得及改造的电脑系统的瘫痪以及恶劣的服务曾经使一部分顾客就此流失。
刘易斯必须做到:以一个巨大的金融机构为基础,建立美国最有效率的银行。为此,他引进了百余名接受过通用电气六西格玛培训的员工,将韦尔奇时代的神奇武器运用到银行系统中——从搜集坏账到争取抵押贷款,以客户为中心,由数据驱动。
这一套精密统计的运行工具极大提高了效率并降低了出错机率,美国银行的季度客户调查显示,1.2万名客户的满意度因此提升。
新算盘
刘易斯也在逐渐改变美国银行的经营方针,由一家以传统贷款业务为主的商业银行,转化为提供多元化金融服务的公司。他的两个计划,一是进入麦考尔以及美银历任CEO均回避的国际业务。2004年底,美国银行耗资16亿美元收购了墨西哥第三大银行——桑坦德•塞尔芬银行(Grupo Financiero Scamander Serfin)25%的股份,以帮助该行赢得美国迅速增长的美籍西班牙裔人市场。今年,美国银行仅用三个月时间以30亿美元入股中国建设银行,后来居上地将花旗挤出建行合作伙伴的队伍,成为中国四大国有银行首位引入的国际战略投资者。
另一思路是,以存款换取收益,增大借贷比例。今年6月底,以350亿美元现金加股票收购美信银行(MBNA)便是这一思路的延伸。
此举最直接的效果是令美国银行摇身变为美国最大的信用卡发行商。据信用卡行业时事通讯Nilson Report称,截至去年12月31日,美国银行的信用卡业务在市场占有率上排在第五位,并购MBNA后,其市场占有率可能将达到20%左右。刘易斯的算盘是,美银有发行网络,MBNA懂行销。合并后,美国银行下属信用卡部门将增加2000万个新客户;同时,美银的零售银行业务网络也可以拓展到数百万个信用卡用户中。
这表明他将率领美银向高收益业务倾斜。小额商业贷款增长缓慢,并无太大空间,而美国银行已经退出了大型公司的贷款业务。美国银行的存款已远远超出贷出数量,收购MBNA庞大的信用卡发行业务可以缓解存款过多带来的压力。更吸引美国银行的是,MBNA业务平均回报率明显高于美国银行单纯依靠国债3.5%的收益。总而言之,刘易斯将打造一部持续造钱机。
不过,要达到显著收效,首先需要达到节约8.5亿美元成本的目标。这次收购与以前诉诸单纯规模效应的目的截然不同,刘易斯也不能完全照搬麦考尔模式进行改造,他计划在2007年前公司可以通过裁减6000个工作岗位、剔除重复技术和市场行销费用来实现这一目标。
刘易斯此役不仅仅在于扩大公司信用卡业务,还将给摩根大通和花旗带来挑战。他的终极目标非常明确:成为全美最大的金融服务零售商。
虽然美国银行因为与安然、帕玛拉特及世通公司的关联正在接受调查,但随着美国银行在美国市场上的大举扩张,相对于5年前的20美元,如今美银的股价已经翻了一倍多。
刘易斯和他的历任一样,都表现出些许“偏执狂”迹象。他为人内向,行事单调,一周工作70小时。如果向其密友咨询刘易斯最喜欢的食物,你只可能听到:“牛排、牛排,还是牛排。”
统观美银历史,其辉煌似乎也正是由偏执所成就。去年,美国银行实现了创记录的141亿美元盈利,股价上涨了21.5%,其卓越表现超过了标准普尔500指数,后者回报率为10.88%。唯一的挑战在于,刘易斯能否改变美国银行在华尔街“自大狂”的不佳声名——这一点,同样由其传统的偏执风格所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