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十年,中国银行业改革成为西方金融界相对衰落的有力象征。随着美国和欧洲多家银行纷纷倒闭,中国银行业已逐渐转变成天下无敌的赢家

经济学人:长城VS华尔街

来源:译言网  |  作者:译言网  |  阅读:

 
五大国有银行中最后上市的中国农业银行完成了这种蜕变。即使按照中国的标准衡量,中国农业银行规模庞大,有3.2亿名客户、44.1万名员工,旗下分行比众多华尔街企业的交易席位还多。在全球十大银行市值榜上,中国就有四家,而2004年还没有一家。相比之下,德意志银行和英国巴克莱银行等全球知名银行显得微不足道。人们自然担心是否只有西方企业黯然失色:国有金融业的“北京共识”是否代替了金融自由的时代。这个结论虽然很妙,但是大错特错。
 
不管黑猫白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
 
所有的银行家都知道,排行榜有误导作用。中国银行业的崛起比20世纪80年代日本银行业更稳固。中国金融业潜力巨大,农业银行零售客户有抵押贷款的不到1%。 中国几家银行受益匪浅,多半是因为它们从来没有完全脱离政府的掌控。尽管这些银行能够盈利,顶着上市公司的名头,国家却拥有绝大部分股份,由共产党来任命高管,他们的薪水只是西方银行高管的零头。这些行长具有党内要人和总裁的双重身份,更多的受益于政府高层而不是股市。与此同时,银行监管机构使用拙劣手段 来控制银行,比如设定贷款上限和存款准备金率,其他国家金融监管机构只进行轻微干预,早已摒弃了这些手段。有些外国银行持有中国企业的少量股份。但是外国 银行在中国内地的利润仅占市场份额的1%以下,而中国几家银行的海外利润接近4%。
 
这种爱国主义模式运行顺利。富裕国家通过中央银行向各家银行贷款来刺激经济,令人沮丧的是,这样囤积了流动资金。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政治家在1999年取消了中间环节,告诫各家银行直接增加信贷供给。贷款急剧增长,从2008年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02%增加到2009年的127%, 放贷范围无所不包,从贯穿稻田的高速公路到浦东新区的豪华公寓。经济增长强劲,中国赢得多方钦佩。印度和巴西不再畏首畏尾,承认国有银行应该有助于抵消经 济周期的影响。即使在拥有私有银行的富裕国家,监管部门也紧盯着中国管理机构控制信贷的手段。共产党的指令被称为“宏观金融监管”。
 
不过连满心羡慕的人也会指明中国的坏债问题。那些以为只有资本主义民主国家才会产生巨额坏账的人应该看看中国。数十年管理不善自后,截止到90年代末,有三分之一的贷款成为呆账,大多数是僵化的国有企业拖欠的。从1998年以来,中国向5大银行注入了4200亿美元资金,超过美国不良资产救助计划的资金支出。中国金融改革就是避免这种情况再次发生。
 
最近的信贷热潮过后,外界担心会重蹈覆辙。鉴于房地产市场出现泡沫,最令人担忧的是给当地政府基础设施建设的贷款(约占总贷款额的六分之一),以及房地产融 资和抵押贷款(占总贷款额的五分之一,和基础设施建设部分重叠)。中国银行家表现轻松,但有些投资者清醒地看到官员贪腐、无头公路和荒废的购物中心。
 
尽管有潜在危险,这些坏账还不会拖垮中国的银行模式。虽然注销大笔坏债,银行系统也能承受这种打击。一方面归功于令人钦佩的管理机构,今年敦促各家银行增加 资本,一切进展顺利的话应增加八分之一。各家银行拥有大量超额存款,不需要依赖变幻莫测的债务市场来融资。这让银行有时间从坏债问题中脱身,利用高额贷款 利润来补充资本。而身为保障的中国政府几乎没有债务,拥有大量外汇储备,财力雄厚。
 
少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实际上,只有一件事能保证终止中国现有的银行模式:取得成功。如果中国设法消化近期的信贷泛滥,经济没有陷入低潮,之后要重新平衡经济,偏离投资倾向消费, 银行将在资产平衡表上增加对个人和小企业的贷款。融资基础设施建设和国有企业的重任就转向债券市场。随着客户增加融资渠道,银行的贷款利润会受到挤压,不 得不扩展到保险业等资本市场活动。相对贷款而言,银行存款的缓冲作用有所削弱,由于存款利率下降,公众会把现金投入高收益的股票和债券(在此过程中赚取银行费用)。
 
尽管依然是国有银行,中国银行界到头来会和其他地区银行更相像。而这一点会逐渐发生变化。按照现在的增长速度,中国的银行每隔几年都需要注入资本。中国政府参与今年股权融资的态度略为勉强,有可能会厌倦资本重组,允许降低政府持有的银行股份。随着中国各家银行纷纷占据全球领先地位,如果政府插手干预,他们很难进行大宗海外交易。中国银行业的崛起令人惊叹,也让人望而生畏。这些银行并不会葬送以市场为基础的金融界,只是有待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