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同处于低利率时代,为何中国会被指摘为“劫掠消费者”? 中国的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衍生”的低利率政策成为罪魁祸首

中国低利率之惑:掠夺消费者?

来源:路透中文网  |  作者:赵岩  |  阅读:

中美同处低利率时代,但中国的低利率,为何会被指摘为“劫掠消费者”,与经济转型及促进消费的宏观目标背道而驰?而谁又在用低利率劫掠中国呢?
 
北京大学教授Michael Pettis最近为中国算了一笔帐。他说,中国中央政府为降低政府债务负担,刻意保持低利率。对中国储户而言,这意味着约1.6万亿的银行存款利息收益损失。
 
爱储蓄的中国人,面对利息收入降低,为了生病就医、子女就学等不时之需,不得不分出更多的收入去储蓄,而非去消费。从这个角度讲,Pettis指出,大幅提高中国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债务负担的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客观上“衍生”出低利率政策,正在劫掠中国消费者,而非促进内需、促进消费,这对中国既定的经济转型目标:从出口导向向内需拉动的转型,也产生了“反效果”。
 
同处低利率时代,同样在金融危机後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为什麽美国没有出现低利率对“储户的劫掠”?
 
差异鲜明的是,至今美国CPI波澜不惊,而中国却已经阔步迈进了负利率时代。
中国6月CPI同比增长2.9%,而中国当前的一年期存款利率是2.25%,这意味着目前实际存款利率已经到负0.65%。Pettis推算,这相当于约1.6万亿的存款收益损失。
 
6月美国CPI环比下降0.1%,已连续3个月下滑,过去的一年中核心CPI仅增长0.9%,明显低于美联储设定的通胀目标区间,同时创下核心CPI同比增幅44年来新低。
 
开闸不放水的有趣现象
 
美联储慷慨的量化宽松并没有放开通胀韁绳,而其“开闸不放水”的高超技巧也更应该引起中国关注。
 
金融危机後,美联储采取量化政策,但配合以高核心资本充实率等政策,如同医疗的“封闭注射”一样精确改善美国银行的资本状况,但流动性却丝毫没有泛滥。
 
目前,花旗集团趴在账上的现金有1,840亿美元,占其资产的10%, 美国银行(BOA)现金达到1,750亿美元,摩根大通也有850亿美元,但是目前市场上资金却仍然紧张。
 
有人善意提醒美联储,不要只关心银行健康,别忘了没有流动性没有增长。但是,美国关注的恐怕不是高增长,而是彻底养好“病”,夯实增长基础,先厚积再薄发。
 
不能忽略的是,中美之间无论是CPI还是利率的形成和作用机制,都有很大差别:美国主要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控制货币供应量,从而调节利率,再由利率调节消费和投资;而中国目前仍主要靠直接控制银行的存贷款基准利率,数量和利率之间的有效传导并不足。
 
所以,中美加息并非完全一样的概念,在两个市场的效果也大不相同。
 
总体比较而言,美国的货币政策有能力以在不损害经济效率的情况下,更有效的控制通货膨胀(或CPI)。而中国货币政策离不开直接控制银行信贷规模等半“计划”手段,目前的加息恐怕并不能控制货币供应量,抑制通胀,可能还会刺激热钱流入。
 
低利率时代的购房人
 
就职于金融软件公司Xinsec的Tony Wang刚刚于2009年9月在北京置办了新居,从交通银行获得的贷款利率是5.94%的七折,也就是4.15%。这个利率与他的美国朋友从美国的银行贷款的利率相比很优惠,但是他有点不安心。
 
Tony的朋友、在三星公司矽谷分公司任职的Tracy Liu,于2009年12月在美国买房,所获得利率是30年固定利率5%。但伴随美国房贷基准利率屡创低点,她8月刚刚重做贷款,得以把利率调整到4.65%。
 
“我每个月可以省200美元,手头多了点活钱…未来30年4.65%都是我房贷利率的上限,如果利率降低,我还可以重做,”Tracy称。
 
Tony的不安在于,中国多数银行对房贷客户实行浮动利率。身处负利率时代,未来加息的压力大,房贷到时也会水涨船高;而眼前,存款虽然不甘负利率,但苦于无处可去。
 
Tracy在当前和未来,都享受到了低息时代更实在的好处:现在有活钱,未来则锁定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低利率。
 
而中国消费者“治一经,损一经”的苦恼,恐怕也是中国政府的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