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率问题一直是中美关系的雷区,《纽约时报》认为,双方应该从40年来美元与日元的汇率之争中获取教训
纽约时报:日元对人民币的前车之鉴
在引发中美紧张关系的众多方面中,或许汇率问题是一个单独的、最大的问题。北京持续十多年都保持人民币币值不变,基本上与美元挂钩,批评人士称这一战略增加了美国出口到中国的产品的价格,进一步加快增加了与北京的贸易逆差。
尽管在2005到2008年期间,中国决定让人民币对美元升值21%,但是中国仍然是国会最喜欢的攻击目标。民主党人和共和党人都不断呼吁,除非中国让这两种货币完全脱钩,否则就对中国采取惩罚性措施,其中包括制裁其出口。
然而,喧闹声之中的问题是脱钩是否真地会对贸易逆差产生影响。在这点上,美国40年来对日本施压使日元对美元升值颇有指导意义。它表明与人民币脱钩几乎无法减少美国的贸易赤字。幸运的是,这段历史还为美国从中国的经济增长中受益指明了一条与众不同、更加有效的道路。
日本的情况始于1971年8月,当时美国经济正承受着沉重的通胀压力,理查德•尼克松使美元脱离金本位,让美元贬值。
与此同时,由于德国和日本的出口快速增长,我们的贸易和经常项目平衡由顺差变为逆差,于是尼克松总统开始推动其他工业化国家允许其货币升值。由于日本的日元与美元的汇率固定在360:1,尼克松采取强硬措施,临时向其进口产品征收10%的额外费用并禁止向日本出口大豆。
这项战略起到了作用。那年12月,日本和其他9个其他国家同意让其货币对美元的汇率在一个小范围内浮动。到月底,日元的汇率升为315:1。
但是,我们与日本的贸易逆差仍在增长。到1970年底,它为12亿美元。到1972年底,日元与美元的汇率为302:1,逆差为41亿美元。
由于全球经济的变化,多边货币协议很快失败了,这使日元继续升值。到2006年,日元与美元的汇率为119:1——币值是1971年时的三倍多,然而逆差达到一直以来的高峰900亿美元。
这是怎么了?日元升值可能产生的影响远远不及两股更有影响力的力量:美国消费者对日本产品的强大需求和日本生产商降低成本和保持竞争力的能力。没有理由相信如今中国产品的情况会有所不同。
那么,征收关税可能会让美国产品在中国更有竞争力吗?可能不会。问题在于美国国内缺少生产我们目前从中国购买的产品的产业。此外,中国也会征收关税,损害我们对该国的出口,最近对中国的出口增长比对其他国家都要快。
幸运的是,还有其他方法处理我们与北京的贸易逆差。一种方法是,美国可以大幅增加其出口,这是奥巴马政府《国家出口计划》中的一个目标,呼吁美国在五年内将出口翻一番。
这项计划针对的是99%只在国内市场运营的美国公司。其中很多公司所在的行业都拥有世界领先的技术——如生物医学和清洁技术产品。其中很多公司的规模靠自身力量进军全球市场还太小,但是有了联邦政府的支持,他们就会大幅增加美国的出口。
为了使效益最大化,奥巴马总统应该在提出出口计划的同时,推动中国和其他国家增加其对美国的直接投资。在这方面,我们与日本的经历也颇有指导意义。
在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期间,随着日本与美国之间顺差的膨胀,日本公司开始建造工厂并对美国进行其他大量投资,以此来对冲保护主义措施——毕竟,关税不适用于在美日本公司生产的产品。这对美国经济有利:到2007年为止,日本近投资了2600亿美元,创造了60多万份工作。
如今,我们应该说服中国公司做同样的事情。美国人购买中国的产品已经帮助中国创造了大量的资本,因此我们应该竭尽全力将那些资金吸引回来。
就人民币问题与中国的交锋是一场正走向失败的战役。有更好的方法利用全球经济和中国的快速增长将钱收入美国工人的囊中。
约瑟夫A.梅西和李森智分别为1985-1992年和1992-1997年美国贸易代表处负责与中国的谈判的首席贸易谈判代表,现在是一家投资咨询公司的合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