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信研究院发表其首份《全球财富报告》显示,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及日本的全球第三大财富来源地,并领先欧洲最富裕的国家法国达35%

瑞信:中国成为全球第三大财富来源地

来源:《环球企业家》网站  |  作者:Anthony Shorrocks  |  阅读:

2010年10月8日瑞信研究院(Credit Suisse Research Institute) 发表其首份《全球财富报告》,指出由全球44亿名成年人拥有的财富自2000年起已上升72%,现达195万亿美元。瑞信研究院估计,在新兴市场经济强劲扩张的带动下,全球财富到2015年将增长61%,至315万亿美元。财富金字塔的中间阶层包括全球经济增长最快速地区的10亿人口,他们拥有全球财富的六分一,即32万亿美元。在财富金字塔中层,总计有接近60%5.87亿人来自亚太区。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及日本的全球第三大财富来源地,并领先欧洲最富裕的国家法国达35%。瑞信相信,中间阶层人士拥有的财富为他们带来所需的财务保障,令他们成为全球新兴消费阶层,并将取代高负债的美国家庭推动全球经济增长。
 
瑞信全球财富报告的主要结论
 
瑞信私人银行部行政总裁伯展图(Walter Berchtold) 说:「瑞信发表首份《全球财富报告》,希望提供全球最全面的财富研究。作为以国际财富管理为核心业务之一的顶尖银行,我们希望了解不同国家及地区由高至低层面的财富分配。报告就全球财富提供独特来源的数据及一手数据,将有助投资者作出重要的投资组合决定。」《全球财富报告》(报告)是以2010年年中的数据为基础,检视200余个国家的财富状况。报告由瑞信研究院与两位顶尖的全球家庭财富研究专家Anthony Shorrocks 教授及Jim Davies 教授合作撰写。
 
瑞信亚太区首席执行官Osama Abbasi 说︰「报告确认,全球新兴中产消费者集中的亚太国家,是全球财富增长的主要动力来源。中国是世界上第三大财富来源地,而过去十年强劲的经济增长已推动大部分亚太国家的平均家庭财富迅速扩张,最高达全球平均增长率的10倍。」
 
瑞信投资银行股票研究全球主管及瑞信研究院营运委员会成员Stefano Natella 说︰「目前由44亿名成人(即20岁以上人士)拥有的全球财富总值自2000年起已上升72%至195万亿美元。我们估计,全球财富到2015年将增长61%至315万亿美元。报告的另一个重要发现是,财富金字塔的中间阶层不断壮大,他们为数10亿,分布于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速的地区,其人均财富介乎10,000美元至100,000美元。这个中层阶级占有全球财富总值六分一,即32万亿美元。在这群中产人士中,近60%(即5.87亿人)位于亚太区。」
 
瑞信私人银行及资产管理部全球研究主管及瑞信研究院营运委员会成员郝建霖(Giles Keating) 说:「我们相信财富金字塔中间阶层人士拥有的财富为他们带来所需的财务保障,令他们成为全球新兴消费阶层,并将取代高负债的美国家庭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火车头。这点印证了瑞信对"大趋势” (Megatrends),特别是 “人口模式"及“多极化世界"的研究结果,研究焦点是能受惠于以新兴消费阶层为投资概念的公司。报告亦为宏观层面的投资分析提供极有价值的数据,就当前市场对政府债务的关注, 指出于2010年年中估计达45万亿美元的全球政府负债,相对195万亿美元的全球家庭财富,只等于其不足四分一。
 

[---分页标志符---]
中国的家庭财富到2015年预期增长逾一倍;预期印度及印度尼西亚将录得强劲的财富增长
 
中国成为全球第三大的财富来源地,家庭财富总值达16.5万亿美元,仅次于美国(54.6万亿美元)及日本(21.0万亿美元)。此外,中国的财富较欧洲最富裕的国家法国(12.1万亿美元)多35%,几乎等于印度的五倍。瑞信研究院相信如过往的增长趋势持续下去,中国的家庭财富总值到2015年可上升111%至35万亿美元,超越日本成为全球家庭财富第二高的国家。
 
亚太区其它新兴市场的财富亦大幅增长,特别是印度及印度尼西亚。印度的财富总值于过去10年增至三倍达3.5万亿美元,而印度尼西亚亦增长五倍至1.8万亿美元。根据现时的趋势,印度的财富到2015年可能增长接近一倍至6.4万亿美元,而印度尼西亚的财富总值亦将显著增长至超过3.0万亿美元。
 
受过去十年经济强劲扩张的带动,大部分亚太区国家的家庭财富急速增长。在亚太区,印度尼西亚的人均财富增长最快,自2000年起上升384%,至12,112美元,增幅在全球名列第四。在大部分亚太国家,包括新西兰及澳洲等受商品带动的经济体,以至中国、印度、东盟成员国等高速增长的新兴经济体,人均财富均录得100%至接近400%的急速增长,远高于42%的全球增长率。
 
亚太区的亿万富翁超越欧洲
 
在财富金字塔的顶端,共有逾1,000名分布全球各地的亿万富翁,当中亚太区占245名,欧洲占230名,而北美洲占500名。在稍低的位置,则有80,000名超高净值人士(人均财富超过5,000万美元)。在2,400万名其它高净值人士(人均财富介乎100万美元至5,000万美元)中,中国占80多万,印度约占17万,而亚太区其它国家则合占逾400万。在此之下的一层,有超过3.3亿人的人均财富介乎10万美元至100万美元。
 
澳洲及新加坡的富裕程度在全球排名第三及第四,人均财富分别为320,909美元及255,488美元,两国的人均财富均在过去十年增长一倍,仅次于排名第一的瑞士(人均财富372,692美元)及排名第二的挪威(人均财富326,530美元)。因此按人均财富计算,澳、新两国成为亚太区最富有的国家。

在财富金字塔底层,共有30亿人的人均财富少于10,000美元,其中11亿人的财富少于1,000美元,而3.07亿人居于印度。在这群人士中,约25亿人并无银行户口。随着个人财富日增,这一大群人需要新的金融服务,并因而带动这个领域的发展。因此,在银行体系尚未完善或倾向为富裕阶层服务的国家,两种新趋势方兴未艾,包括新的电子付款系统及小额信贷服务(至今,全球共有1.54亿人使用小额信贷服务)。这些新猷在一些国家,如墨西哥、印度尼西亚及孟加拉国创造了新财富。
[---分页标志符---]
主要已发展经济体的家庭负债冠于全球
 
报告发现主要的已发展经济体高踞全球家庭负债表榜首,而新兴国家的家庭负债水平则相对较低。家庭负债与人均财富有清晰的相关性:一个国家的人均财富水平越高,则越容易获得信贷,当中有利有弊。正面来说,这可促进经济发展,但同时可能导致过度借贷。美国的家庭负债为全球最高,负债总额达14万亿美元,其次为日本,达4万亿美元,德国则达2万亿美元。已发展国家的家庭负债远高于新兴国家。南韩是亚洲新兴市场中家庭负债最高的国家,达8,300亿美元,相等于美国家庭负债总额的6%。丹麦的人均负债全球排名第一(113,978美元),瑞士则排名第二,达100,651美元。

 
全球财富总值为195万亿美元,其中包括115万亿美元的非金融资产(主要为房地产)及117万亿美元的金融资产,扣除37万亿美元的家庭负债。在过去10年,全球金融资产增长了56%,由75万亿美元增至117万亿美元,而非金融资产则于同期增长一倍,由57万亿美元增至115万亿美元。同期的家庭负债亦增长约一倍至37万亿美元。非金融资产的增长较金融资产快,原因有二:第一,在高速增长的新兴国家,人民的财富主要包括非金融资产或房地产(在印度及印度尼西亚接近90%);第二,于2008年至2009年间的全球金融危机,主要导致家庭拥有的金融资产萎缩。在财富金字塔中间阶层的许多新兴国家,金融资产的比重低至10%(如印度尼西亚),故长远来说,这些发展中市场的银行及金融服务业具有优厚的增长前景。<完>
 
<编者按
•      本报告将财富界定为金融资产及非金融资产(主要为房地产)的价值扣除家庭债务。
•      本报告采用截至2010年年中之数据,并按当时适用的市场兑换率(而非购买力平价)计算。
•      本报告所列数字,乃根据所能获取的最可靠家庭资产及债务数据,并按需要进行更新及估算。有关数据来源及研究方式的详尽资料,载于120页长的《Credit Suisse Wealth Databook》。
•      截至2015年的预测乃由瑞信研究院作出,并对本地生产总值(GDP)增长、财富总值及人均财富起点水平的相关性进行回归分析,再结合国际货币基金会的GDP预测来计算。
 
附录
 
(1)   作者简介
 
Anthony Shorrocks 曾任赫尔辛基联合国大学World Institute for Development Economics Research总监(2001年至2009年)。他于伦敦经济学院取得博士学位后,于学院任教至1983年,其后于Essex University 担任经济学教授,并兼任系主任及英国家庭专门调查经济研究总监。他于1996年获Econometric Society 选为院士。他曾广泛发表关于收入及财富分布、不平等、贫穷及流动性的著作,包括:《The age-wealth relationship: A cross section and cohort analysis》(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1975)、《The portfolio composition of asset holdings in the United Kingdom》(Economic Journal 1982)、与Jim Davies等人合着的《Assessing the quantitative importance of inheritance in the distribution of wealth》(Oxford Economic Papers 1978)、《The distribution of wealth》(Handbook of Income Distribution 2000)、《The world distribution of household wealth》(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8)、《The global pattern of household wealth》(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2009)及《The Level and Distribution of Global Household Wealth》(Economic Journal 2010)。
 
Jim Davies为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经济系教授,自1977年起于大学任教,并由1992至2001年担任系主任。Davies先生自2001年起担任西安大略大学经济政策研究院总监。他于1979年取得伦敦经济学院博士学位,并刚完成《加拿大公共政策》(Canadian Public Policy)刊物执行编辑的五年任期。于2006年至2008年间,他曾任联合国大学World Institute for Development Economics Research的国际研究计划「从环球角度看个人财富」总监,并完成编辑一册书刊,于2008年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他曾撰写两本着作及发表逾60篇文章,题目由税务政策至家庭储蓄及财富分布。出版物包括《The Relative Impact of Inheritance and Other Factors on Economic Inequality》(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82)、《Wealth and Economic Inequality》(Oxford Handbook of Economic Inequalit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9),以及与Anthony Shorrocks等人合着的多本财富专书。
 
Rodrigo Lluberas现时在伦敦大学Royal Holloway College修读经济学博士学位。他拥有伦敦大学学院(UCL)经济学硕士学位及乌拉圭Universidad de la Republica经济学文学士学位。他在攻读硕士课程前,曾在Watson Wyatt Global Research Services担任经济分析师三年,最近在英国National Endowment for Science, Technology and the Arts (NESTA)任职研究助理,他的研究经验主要集中在退休金、消费、财富等范畴。
 
(2)   研究范围及方法
 
瑞信研究院的首份《全球财富报告》(报告)希望提供最全面的全球财富研究,包括检视不同国家及地区由财富金字塔顶部的超高净值人士至基层人士的整体财富分布,并显示他们在过去十年间的财富变化。报告详细估算几乎所有国家由2000年起每年的人均财富及家庭资产负债组合,以及地区及全球的财富价值。
 
报告采用最先进的计量经济学技术,估算平均财富水平及财富分布形态,希望提供过去十年世界各地最准确的家庭财富估算。由于并无国家可就个人财富提供完全可靠的数据,加上不少国家的直接证据少之又少,本报告作者只能收集及整理来自不同来源的资料。
 
研究过程涉及三个主要步骤:
 
第一步是确立每个国家的平均财富水平,而家庭资产负债数据便是这方面最佳的资料来源。这些数据现由44个国家提供,其中27个仅能提供金融资产及负债数据。另外四个国家提供家庭调查数据,从中可计算财富水平。这些国家合计占全球63%的人口及全球93%的财富。得出的结果以计量经济学技术配合运算,从而估算153个欠缺一年或以上直接数据的国家的财富水平。
 
第二步涉及构建各国的财富模式。由于有21国家可提供有关财富分布的直接数据,我们透过检视这些国家的数据,得出财富分布与收入分布之间的关系,从而为另外142个只能提供收入分布数据,但欠缺财富拥有权资料的国家作出财富分布的粗略估算。
 
我们深明,传统的财富分布数据来源不大可能准确反映财富金字塔顶部的财富拥有权分布情况。为了解这个问题,第三步便是参考《福布斯》杂志「全球富豪年度排行榜」及其它方面的数据,来调整最高财富阶层的财富分布模式。
 
执行上述步骤后,有50个国家难以估计家庭财富水平及/或财富分布。这些国家通常是小国(例如:安道尔共和国、百慕达、危地马拉、摩纳哥)或半脱离全球经济的国家(例如:阿富汗、古巴、缅甸、北韩),不过也有例外情况(例如:安哥拉、尼日利亚)。瑞信研究院用区内数据为这些国家分配平均财富水平及分布,以及所属的收入等级,从而得出全球财富模式。在这过程中,我们没有假设其财富拥有模式与全球一般情况一致而将这些国家完全剔除,但在对照现实情况后,我们发现剔除这些国家对最终结果的影响微不足道。
 
(3) 瑞信研究院(Credit Suisse Research Institute)
 
瑞信研究院识别全球发展主题及趋势,并提供有关的观点,其宗旨是借助瑞信综合银行及外部的专才,为客户提供优质意见。瑞信研究院与世界各地一些具领导地位的专家、学者、机构,以及瑞信遍布全球的400名分析员,就新的基本因素主题进行研究,以供瑞信各业务单位参考,为瑞信客户研发创新的产品、方案及服务。
 
鉴于投资者日益需要金融服务业提供全球覆盖、本地专长及具竞争力的产品及服务,因此瑞信研究院的调研目标是为全球各地瑞信客户深入分析料会影响未来全球市场的基本趋势,范围包括社会、经济、科学、环境、人口模式等。
 
瑞信研究院近期发表的报告包括:《The Power of Brand Investing》、《Credit Suisse Investment Returns Yearbook》及《The Sustainability of Public Debt》。瑞信研究院由瑞信集团董事会主席Hans- Ulrich Doerig赞助,并由瑞信研究部各单位的营运委员会负责管理。瑞信研究院的高级顾问来自不同的背景和网络,涵盖科学、学术、商界及政界领域,成员包括Walter B. Kielholz、John Major爵士、Heinrich Rohrer博士、Laura D. Tyson博士及Ernesto Zedillo博士。瑞信研究院按本身的研究议程,运用上述著名高级顾问及瑞信研究人员提供的信息,提供有关全球发展主题及趋势的意见、观点及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