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航空业为例,剖析中国国有企业与私营企业之间的悬殊对比之究竟,陈述私企面对的尴尬境遇。本站独家编译时代周刊特写文章。

窘迫的天空:中国民营航空公司困局

来源:时代周刊  |  作者:时代周刊记者/Chengcheng Jiang 编译/张妍  |  阅读:

中国创造经济奇迹的故事被誉为经典案例。因为成功带领国有企业转型,中国树立了经济开放的典型与模范。早在2004年1月,民航工业的大门向私人投资者打开,中国就已站在了航空改革的风口浪尖,不少人期待着,这将是一个由私营企业带领的革命。
 
但随着时间推移,奇怪的现象发生。私营企业不仅没能领跑航空产业,反遭到国营对手的围攻。或是自身糟糕的管理方式所致,或因政府对国企的过度偏袒,国营航空正乘着航空蓬勃发展的翅膀高飞,私营航空却几乎已落入谷底。
 
6年前,随着收入增加和经济增长,航空乘客数量飙升,大小机场也在全国各地建成。彼时,经营有方的私营航空公司,曾被分析家们寄予厚望,他们认为私营企业可以改变国企拖沓的步调和低下的效率,为航空行业带来转变。
 
中国航空业也确实没有辜负这样的大肆炒作。自2004年以来,客运量几乎翻了一番,达到每年5亿。三十座新机场建成使用,政府还规划在未来十年内建成近百座机场。但是,尽管国有航空巨头——中国航空、中国南方和中国东方发展迅猛,他们却给民营航空留下了伤痕累累的局面,甚至破产。2004年成立以来的14个民营航空公司中,只有四个仍然营业,另外一些从未开始运营,其他的已经破产或者被更强大的国有竞争对手收购。
 
被国航接管——这是深圳航空公司的命运。深航的主要股东李泽源,在他的儿子担任深航董事长期间,已因“经济犯罪”被判入狱。民营航空公司的安全标准也经常被质疑。位于中国中部河南省的河南航空公司,在今年8月经历不幸事故,飞机在宜春市坠毁,死亡42人。河南航空的母公司也难逃其责,调查发现,出超过100名来自深圳的飞行员伪造他们的飞行资格。
 
只有为数不多的参与者能够成功地度过暗流。春秋航空通过削减开支,以及提供冷门航线的低票价而幸免遇难。“我们不与国有航空公司竞争,我们配合他们,”春秋航空发言人章武安说,“我们为不同的目标客户提供不同层级的服务。”春秋航空降低管理费用的方法更为朴实,那就是依靠收取额外行李和膳食的费用。
 
这种节省的商业模式帮助春秋航空应对被关闭部分最赚钱的航线的局面。目前,春秋航空上海出发的航线有将近40个,但是依旧无法获得飞往中国最有影响力的两大城市的路线,这也是两个最赚钱的路线。“为了这几天,春秋航空作为国内经营最好的私营航空公司,不允许飞上海到北京的航线。”中国政法大学航空航天研究所研究员、航空业的领先律师之一章七槐说,“国有航空公司拥有绝大部分的最佳航线,这是不可能让民营航空得到的馅饼。”
 
近几个月,市场准入问题已引发外企高层的不满。这些外企高层向欧洲和美国商会之抱怨他们被剥夺了中国繁荣经济的一杯羹。但是,他们的投诉都对象都异常相似地集中于国内其他民营企业领导者,其中许多私企都在和国有竞争对手进行着较量。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国资委),这一政府部门参与管理国有企业,其现在掌控国有企业价值接近一万亿美元。国资委掌握包括中国移动(全球最大的移动电话运营商)、中石油(是世界上第二大的市值公司)、工商银行(全球最大的银行)等。据估计,单是中国移动和中石油两个最家的利润,就比中国500强民营企业的全部利润还多。
 
国有企业庞大的规模意味着他们给中国经济带来巨大的影响,进而影响中国的政治,这种影响力让民营企业从不敢奢望与国企比肩。一开始,通过上级国资委,国企可以和政府高层连线。央企的老板或总裁,拥有一部红色电话,他们可以直接与政府的首脑连线。这种无与伦比的“关系”,确保国有企业能够获得优惠的银行贷款、政府补贴政府采购合同,以及政策制定者的偏爱。
 
至少在公开场合,政府曾多次承诺给私营企业的成长以支持。当政府在2007年宣布的第11个五年计划时,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称赞政府将支持民营企业家作为主要政策措施。但如果真是这样,在经济危机后,私营企业就不会如此艰难地存活下去,国有企业不会暂时变得如此强大。
 
两年多来,民营企业领导人抱怨说,他们已经完全被中国的涡轮增压刺激计划抛弃,这包括经济危机后出台的5860亿美元计划。这些钱的很大一部分用在基础设施项目上,其中大部分更直接流入国有建设巨头和原材料供应商的口袋里。
 
同时,在一些行业中,国有企业已经有意进入一些私企经营为主的领域。上个月,中国移动和“喉舌”《人民日报》宣布计划推出一个搜索引擎,直接与和私人持股的百度竞争。在其他领域,比如被北京视为支柱产业的汽车制造业和电信,已经成功的民企无奈面对政府的法令,被迫与来寻求利益的国有对手展开竞争。今年早些时候,欣欣向荣的私营汽车制造商浙江吉奥汽车,被迫和国企巨头广州汽车结下了一个不那么舒服的“包办婚姻”。随着国有经济在范围和规模上的壮大,一个新名词甚至被用来形容其的蔓延,“国进民退”。
 
不过,一些分析家认为,至少在航空业,私营部门公司并不需要政府干预和破坏他们的商业计划。因为贪婪和低劣的管理,民营航空步履蹒跚,他们的国有竞争对手开始前进。“私营航空公司有自己的内部管理问题,”中国民航大学教授李津说,“一些经营者把进入房地产和航空作为一种方式来获得当地政府的土地……例如,深圳航空公司就向地方政府要求在河南和昆明的土地,然后把兴建房屋的利润和航空公司本身分开。”
 
尽管对航空公司的经营者有很多不足之处,但张律师认为,最终的逻辑还是赤裸裸和明确的:只有静静呆在后台的私营企业者才受到欢迎,私营企业不要妄想以国有企业的方式盈利。没有比2008年的经济危机更明显的了,他说,国资委向三大国有航空公司注入了超过20亿美元,才帮助他们渡过一个可怕的难关。
 
“政府如何支持国有企业,这效果也许不是立竿见影的,”张律师说。“但事实是,如果你给国有航空公司的堆满了钱,而私营航空公司分文没有,你你认为哪个将飞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