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的海外收购热潮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忧虑,而经济学人却主张撇开偏见,接受中国公司全球化带来的裨益,国际合作大有可为

经济学人:抢购世界的中国?

来源:译言网  |  作者:译言网  |  阅读:

【世界应该保持开放的商业】
 
从理论上来说,在一个资本主义经济体中,对一个企业享有拥有权是不合理的。实际上,这常常富有争议。从20世纪80年代,日本公司在美国的收购潮和2000年沃达丰公司收购德国的曼内斯曼公司再到最近私募股权公司的古怪举动,收购常常引发国家的阵阵忧虑。
 
这种担忧在今后几年可能加剧,因为中国国有企业正处于疯狂收购状态。中国的买家——大多是不透明的,常常由中国共产党经营并且有时不仅是受到利益的驱动还有政治动机——占到今年跨境交易额的十分之一,竞购从美国油气和巴西的电网到瑞典的沃尔沃汽车公司等所有行业。
 
人们对这种趋势日益反对可以理解。一些人称,资本家应该让共产主义者收购其公司的看法将经济自由主义带到荒谬的程度。但是这正是他们应该做的,因为中国资本的传播可以给接收者和整个世界带来好处。
 
【为何中国与众不同】
 
不久前,政府控制的企业被认为是必将全部私有化的半成形企业。但是一系列因素——新兴世界的大量储蓄、石油财富和对自由市场模式信心的丧失——的综合作用导致国家资本主义东山再起。现在这些企业坐享全球市值的五分之一左右,是10年前市值的两倍还多。
 
富裕国家以前也容忍过重商主义经济体的崛起:想想韩国国家主导的发展或新加坡国有企业吧,它们在国外收购也很活跃。然而中国与众不同。它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到时很可能超越美国。中国企业巨头此前一直很内向,但是现在开始在国外利用其大量的资源。
 
中国企业在国际商业中的投资只占全球投资的6%。从历史经验来看,一流企业所占的份额要这大得多。英国在1914年和美国在1967年所占的份额都分别高达50%左右。大量的储蓄可以推动中国自然而然地崛起。如今,这些钱主要投资于富裕国家的政府债券;今后它可以用于收购公司和保护中国免受富裕国家货币贬值和其他违约情况的影响。
 
中国公司走向全球化都是一些寻常的原因:获取原材料、获得技术和打入外国市场。但是由于它们受到国家的指导,一些国家认为它们是战略竞争对手而不是盟友。正如我们的“精粹”所解释的那样,中国常常任命主管、指导交易和通过国有银行为它们融资。一旦为收购,自然资源公司就会被缚住手脚成为中国的供应商。一些国家认为中国企业的险恶不止于此:比如,美国认为中国电信设备公司对其国家安全构成威胁。
 
私人企业在实现全球化利益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它们横跨地球,在其认为合适的地方分配资源,争取赢得顾客。一个不透明的政府可能主宰全球资本主义的想法没有根本没有吸引力。资源将由官员,而不是市场分配。促成决定的不是利润而是政治。人们日益热情地提出这些担忧。曾经拥有收购开放市场的澳大利亚和加拿大开始设置障碍阻碍中国国家支持的公司,在自然资源领域尤其如此,很容易看到其他国家对中国企业也变得那么不受欢迎了。
 
这是一个错误。中国与构成这种威胁相去甚远:大多数中国企业只是在国外寻找立足之地。即便在其交易方面最活跃的自然资源领域,它对供应的控制能力还不足以操纵市场的大多数大宗商品。
 
中国的体制也没有外国常常假设的那样强大。国有企业在国内是相互竞争的,它们的决策过程是共识型而不是专制型。在国外,它们可能有复杂的动机,一些行业——比如,国防和战略基础设施——让它们进入太敏感。但是这样的领域相对较少。
 
中国国有企业进行收购不是出于利润而是政治,该在怎么办?只要其他公司可以满足消费者的需要,这将无关紧要。比如,在一个消费者可以转向其他供应商的竞争市场中,可以安心地让中国企业拥有能源公司。如果中国企业在世界各地到处投资补贴的资本,这也没有什么不好。美国和欧洲可以利用这些钱。加强竞争法可以比将投资拒之门外更好地应对中国廉价资本可能破坏竞争对手的危险。
 
并不是所有中国企业都是受国家指导的。一些企业基本是独立的,关心的主要是利润。在国外经营的常常是这些公司。沃尔沃的新主人吉利公司就是一例。沃尔沃现在应该可以在中国出售更多汽车了,没有这次交易,其前途一片凄凉。
 
【拿出一点信心来】
 
中国企业可以给世界各地一蹶不振的企业带来新的能源和资金,但是所带来的影响并不是单向的。要在国外获得成功,中国企业必须适应环境。这意味着招聘当地的管理人员,投资当地的研究和安抚当地的忧虑——比如让其子公司在当地上市。由于其私营部门的特质和更加开放的文化,印度和巴西公司在国外具有优势。但是,中国管理人员并没有失去这种优势。
 
中国的发展带来的好处可能不仅仅限于狭隘的商业利益。随着其投资于全球经济,中国的利益将日益与世界各地的利益紧密相联;随着这种情况的发生,其国际合作的热情可能会高涨。因此,阻碍中国发展不仅是对自身资本主义信心持极度悲观态度的表现,对子孙后代也不利。
 
 
文章来源:译言网 点击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