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丰富国际投资经验的海外基金巨擘们在中国市场并没有锻造出点石成金之手
光大保德信:从头再来?
拥有丰富国际投资经验的海外基金巨擘们在中国市场并没有锻造出点石成金之手
那些下注丑闻缠身的中国基金业的海外基金巨擘们大都坚信自己会在这样的两个大势中赢来远大前程:中国有大量等待民营化的资产;人民币的不可自由兑换性促使国内投资者急于寻求其他投资途径。中国证券市场管理层当然也希望国际的一流基金公司能让中国的基金业尽快摆脱2000年那段不堪回首的丑闻所带来的巨大阴影。于是,20家合资基金管理公司相继浮出水面。
如今,光大保德信这支一度是中国基金业最特立独行的合资基金则以频仍的人事震荡向业界表明,中国的基金公司要脱胎换骨为世界一流基金该是何等之难。
当其他合资基金管理公司大批启用来自新加坡、台湾、香港等地的华人高管时,由美国保险公司保德信(Prudential)与中国光大证券共同组建的光大保德信在2004年成立之初就任命了两位西方投资专家出任最高职位,除了何如克(Robert Horrocks)担纲投资总监一职外,来自英国的汤臣(Paul Thompson)也成为中国内地唯一一位外籍基金公司总经理。
今年2月底,何如克挂冠而去,投资总监一职由本土的投资经理人沈毅代理。此前3个月,期满离任的汤臣被市场视为因业绩压力成了首位辞职的中外合资基金管理公司负责人,总经理由原友邦华 泰基金公司总经理港人傅德修继任。
当然,大家的日子都不好过。过去四年中国股市一直低迷,市场缺少长期信心,基金业也未能建立健康的秩序,行业追逐的是基金经理的短期业绩。数据显示,2005年内共有87位基金经理被调整岗位,更换人数创下历史新高。这个数字相比2004年增长了近40%,比2003年更是增长近80%,基金经理平均任职期限已经缩短到18个月。光大保德信的震荡只不过是以一种更为极端的方式来宣泻投资人的愤怒:2005年,合资基金公司的数量已经达到中国基金公司数量的三分之一,但基金份额的增幅尚低于内资基金公司。
汤臣和何如克的履历都堪称耀眼。
汤臣曾任职于保德信、富达、高盛等著名金融机构,拥有约50只基金发行经验。
何如克则是一个“中西合璧”的典范。历任WICarr(香港)专职中国市场分析、英国施罗德公司远东基金经理、施罗德韩国分公司投资副总监、施罗德台湾分公司总经理等职务。他拥有现代中文学及中国历史哲学博士学位,讲一口流利的汉语,热爱中国也热爱基金。他用他最拿手的中国菜——葱爆羊肉、鱼香肉丝、宫爆鸡丁追到了现在的妻子,并希望用举办海滩婚礼省下的钱买基金。
但这个黄金组合很快就被业内人士批评为在基金产品设计和公司管理方面缺乏对中国市场的了解:仅仅是把海外的东西移栽到中国,而不考虑其是否完全适合本土的气候和土壤。
汤臣时代的光大保德信偏重的是中国市场的业务拓展、市场营销与产品销售,他的业绩也有目共睹:2004年8月,量化核心基金在首度募集期满后募资额达到25.4亿元,在当时平均首发募集额不足20亿元的基金市场上高出同类产品一筹;随后在2005年6月,量化核心基金净值跌至低谷时,为仍由何如克冠名基金经理的第二只基金首发募集到了14.3亿元。
何如克负责整体投资工作,但他的操作能力无法让人满意。一年以来,何如克任基金经理的量化核心基金始终在行业标准之下运行。诚然,何如克所擅长的计算机量化分析投资理念能使决策行为中的非理性因素最小化,避免非有效信息的干扰,但这种投资理念的成功背景是美国长达数十年的牛市,而在中国别具特色的新兴市场中,能掌控的事情极为有限。
美国籍的汇丰银行环球投资银行常务董事艾国诚(Gordon Eichhorst)认为,中国基金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投资选择的缺乏。相比成熟市场,许多证券品种尚未引入中国,加上诸多限制的存在,使得惯于多品种投资组合方式的外籍经理人难以发挥。
2005年2月,何如克将量化核心基金的股票仓位调高至90%,并随后满仓。他当时对媒体表示,这是他对国内股市的信心体现,但随着大盘节节下挫,到了6月,量化核心基金的净值随即跌至0.76元。
转机出现在最黑暗的时刻。中方和美方股东都意识到,光大保德信水土不服的投资策略必须要进行修正。在去年6、7月份的时间里,虽然仍担任基金经理一职,但何如克实际上已经退出公司基金投资的操作一线。
投资决策委员会在不改变基金合同的前提下,对量化投资模型、投资流程、行业配置都作了调整:增加了盈利预测的调整、券商研究员的评级指标等中国市场尤其需要重视的参数;改变以往由程序决定一切的做法,加强基本面与行业研究,并通过人的主观判断来增加操控交易灵活性。
8月6日,何如克退出兼任的量化核心基金经理,将基金操作交给在光大保德信已经任职一年的常昊。[---分页标志符---]
就在这段时间,傅德修也开始着手熟悉光大保德信的工作,与汤臣进行内部交接。跟以往汤臣主攻市场的使命稍有不同,傅德修的主要任务显得更为针对当时光大保德信的症结,更偏向于投资研究、丰富公司产品链等技术性问题。
今年1月份,何如克再次将光大保德信的另一只基金——货币市场基金经理一职让出,接任者沈毅。跟量化核心基金命运不尽相同,发行不足一年的货币市场基金始终较为平稳,但这不能算是何如克的功绩。实际上,从2005年6月一进入市场开始,这只基金的实际操作者始终是以往在嘉实基金有过债券市场管理经验的沈毅。受到人事手续办理进度的影响,沈毅在货币市场基金发行之初未能补足担任基金经理的文件,所以才由何如克担任。
回忆起何如克对货币市场基金的投资建议,沈毅说:“在开始他跟我们讨论过投资方案。他本身是做股票出身的,对固定收益的东西不太懂,也不想管。”
这只基金舶来品在中国的水土不服症状似乎正在康复。此后尽管又受到中国市场的股权分置改革、大盘下跌、其它基金减持蓝筹等突发因素影响,量化核心基金的绩效再次波动,但其2005年下半年的相对回报率仍回升到3.66%,远高出2005年上半年的-3.33%。到今年3月10日,在美国专业研究机构晨星基金数据中心对中国市场上61只股票型基金今年以来的业绩排名中,量化核心上升至第14位。
保德信对人员与技术均调整后的合资公司重新寄予了厚望。作为对傅德修时代的支持,保德信与光大证券在2005年10月向光大保德信再次注资,合资公司的注册资本从1亿元增至1.6亿元,与招商基金并列成为内地注册资本最雄厚的非银行系基金管理公司。在傅德修的主持下,公司又一只股票型红利基金在今年3月募集完毕。
随着何如克的去职,光大保德信以傅德修为统领的投资决策委员会已经恢复成清一色的华人职业团队,跟其他合资基金公司并无出入。
“从地域上来说,光大保德信从一成立就是一个植根中国土地上的合资公司。这个公司现在希望走的道路是继续适应本地市场,同时更好地融入国际视野。”傅德修说。
傅拒绝谈论自己的任期问题。他并不否认量化核心基金在第一年的表现不尽如人意,但并不愿意按照员工国籍来区分公司的国际视野与本土化程度,在他看来,此事并不意味着对内地市场来说,外籍经理人群体不如本土经理人优秀。
这正是一些观察人士所坚持认为的:水土不服的情形当然存在,但硬币的另一面很可能是,中国的基金市场目前还不具备真正适合外籍经理人生存的土壤。
中国基金市场从业者的高速流动让外籍经理人难以适应。美国市场的基金公司为了留住人才、鼓励基金经理关注长期业绩,在衡量基金经理业绩时多数是排名与评级并行,考核周期通常是3到5年。欧洲的基金经理职业寿命也基本大于4年,2年以内的只有3%。这些都与人员高速流动的中国基金业截然相反。
国内基金经理的考核以1年甚至半年为限,考核指标偏重业内净值排名。一位国内大型基金公司的投资总监告诉记者,虽然没有业界硬性评价标准,但内地投资者的脆弱心态使得整个基金行业都更为注重短期业绩,基金公司大多采用“三三制”考核奖惩,考核期末如业界排名在后三分之一就会面临下岗风险,而前三分之一的经理人更有不可落后的高压,所以大多数人甘于随市场大势亦步亦趋居于中间地带,以求稳妥。
此外,跟内地相比,欧美与香港金融市场上基金经理人的收入同他们的基金操作业绩联系得更为紧密。如果一位经理人在业内排名不具有竞争力,其所操持的基金也只是简单随着大盘涨幅而上涨的话,他的收入将很低;但如果基金业绩出色,除了日常的基金管理费用外,他还能得到提成。而中国的基金公司的收入通常只有固定的基金1%左右的年度管理费。
“国际公司带来了管理层来设立和开发他们的业务,但是这个市场现在还没有能力来支付这些最好的国际基金管理专业人士高额的薪水。”艾国诚说。
有关汤臣与何如克的进一步消息是,他们离开光大保德信后均在香港找到了更为中意的职位,所获薪酬也比此前在内地要高出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