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贷危机让各个国家减少了对国际市场的依赖

世界不再是平的

来源:路透社  |  作者:Mike Dolan  |  阅读:

巴西开征资本税,中国坚持人民币不升值,各国根据本国情况制定金融监管措施——这一切都说明,金融市场在全球化道路上轰轰烈烈地前进了几十年之後,世界经济开始变得更加变幻莫测,同时更加走向。

2009年已近尾声,回顾过去,最近这场信贷危机带来的变化之一就是:无论是以富国为主的七国集团,还是包括新兴国家在内的20国集团,全球各地都加大了对经济的监管力度。

很多专家认为,这种在2009年9月美国匹兹堡召开的G20峰会上正式得到确定的变化,可能会对未来的全球经济决策和金融活动带来深远影响。

最起码,那些有关资本自由跨界运作、市场至上、浮动汇率制、金融监管的全球标准等原则,大概不像以往那样被奉若圭皋了。

旧有的“华盛顿共识”几乎被信贷危机冲垮,而新兴经济大国则在追寻自己的道路上勇敢前行。

中国继续抵挡着来自西方的人民币升值压力,而巴西上个月开始对外资征税。其他G20成员,如俄罗斯、印尼、韩国也开始积极筹划,准备狙击来自美国、欧洲和日本等“零利率区”的投机热钱,因为这些资金可能会引发新一轮资产泡沫、导致通胀和经济扭曲,破坏新兴经济体的稳定。

无论这些举动有何“正当性”,在世界经济应该如何管理运行这个问题上,肯定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更着眼于本地,而非全球

智力资本(Intelligence Capital )和华威委员会(Warwick Commission)的经济学家阿维纳什·佩尔绍德(Avinash Persaud)表示,目前已有“本土化”取代“全球化”的趋势。

他说:“世界不再是平的了——人们建起了围墙,国家政策减少了对国际市场的依赖。” 例如上世纪90年代的亚洲金融危机之後,很多新兴经济体拒绝依赖国际资本,转而建立了自己的贸易盈馀和外汇储备体系。

他说:“重要的是不能再把这种现象看成是外国的某些狂热举动,这是大趋势之一,而且发展中国家这麽做不无道理。”

贸易还是金融?

困扰很多经济学家的一个问题是,金融全球化浪潮的回撤是否会伴随着世界贸易的大规模缩减。

高盛首席全球经济学家吉姆・奥尼尔(Jim O'Neill)表示,他对全球经济增长仍抱乐观态度,但2010年可能是一个“非常难以预料”和掌控的一年。

“问题的重心在发生改变,” 他说,“近期刚从中国回来之後,我开始琢磨,10到15年之後,浮动汇率体制是否仍会存在,这可是我职业生涯中第一次有这个念头。对很多大型发展中国家来说,浮动汇率制似乎并不像西方国家认为的那麽有用。”

而且金融市场经历了两年的震荡後,结构上开始出现波动性增大的迹象。例如,虽然今年股市表现强劲,但用来测量股市波动率的Vix指数目前几乎是经济危机发生前四年平均水平的两倍。

虽然个中原因很多,但各国决策层的某种共识可能起到了很大作用。

“印度、中国、俄罗斯、巴西等大国并不是国际资本自由流动的鼓吹者,”佩尔绍德说,“法国和德国也不是。七国集团里的三、四个国家主导了G7的思维,但却不一定能主导G20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