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消费券不具有可行性,是高房价下的怪胎

叶檀:住房券可行性分析

来源:叶檀博客  |  作者:叶檀  |  阅读:

发放住房券解决夹心层住房难,其实质是政府给予夹心收入阶层实行特定的补贴。我国迄今尚未实行住房消费券制度,从已经实行的消费券、旅游券的情况来看,在杭州、成都、辽宁等地都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但住房券与消费券存在本质区别,两者的前提完全不同。消费券所对应的是日用消费品,这类消费品的价格不存在投资品的性质,不存在价格随投资品大幅上涨的空间。换句话说,政府要支出多少钱,成本是可以控制的,效果是可以评估的。

以杭州市发放居民社会消费券为例,3月份公开向社会发售,第一期6000万元,第二期4000万元,第三期2000万元。到630日截止之日前,全部销售完毕。根据市财政局的统计,截止629日,共发售各类消费券近10亿元,财政兑付的消费券有68163.28万元,兑现杭产家电财政补贴794.99万元。销售收入成倍增长,拿杭产家电来说,数源、华日、松下等品牌的销售额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均在50%以上。

消费券要收到比较好的效果,一需要财政的支撑,二需要在刚性消费需求领域,杭州居民消费券中,属于非刚性需求的旅游消费券情况效果不佳。1015日,在“杭州市旅游事业暨十届西湖国际博览会发展成就新闻发布会”上,有权威人士预计,杭州旅游消费券回收率在20%左右,其余八成“沉淀”在民间。

发放住房消费券有两大问题必须解决。

第一,地方政府发放消住房券的资金从何而来,是否纳入当地的财政预算。不要小看正常的程序,消费券事实上是对特定人群的补贴,是挤占了其他人群的消费资源的行为。如果发放消费券不能纳入公共财政的管理程序,就会出现到时无法兑换、地方财政赤字、当地民众不同意等一系列合法性难题。

今年沿海发达地区GDP不佳,地方财政收入主要靠卖地收入与严征税费。土地占地方财政的收入,1999年的5.8%增加到2007年的32%。今年的土地收入增长之快更是前所未有,前11个月全国70个城市的土地出让金同比增加超过100%,其中上海以821亿元的收入高居榜首,日均进账达到2.5亿元之多,北京和杭州则分别居于二三位。深圳不遑多让:深圳地税部门的数据显示,今年1-8月,深圳不动产营业税收入增加9.63亿元至41.36亿元,同比增长30.34%。此外,土地增值税收入完成11.97亿元,增幅111.31%;城镇土地使用税收入则完成8.66亿元,增幅为205.4%

一方面政府依靠土地收入支撑地方财政,甚至不惜增加企业负担预征明年的税收,另一方面却从中拿出部份资金补贴给夹心层。取之于土地,用之于部分夹心层的住房,所谓羊毛出在羊身上,未来地方工商业成本更高、对于房地产的依赖性更强。

第二,房地产目前已成为价格一日三涨的重要投资品种,而政府的补贴却是有限的,难道政府补贴要追随房地产价格节节上升?

1213日,房地产代理机构美联物业昨日发布了《关于北京、上海、深圳三地楼市的泡沫程度》研究报告,报告显示,三城市房价泡沫急剧扩大,北京楼市泡沫程度已位列三大一线城市之首。11月份北京楼市平均租售比再创纪录,首次突破1:500,达到了1:546,部分区域甚至达到了1:700;目前上海的租售例也已达1:500;深圳为1:450。从今年2月份到9月份,深圳新房的成交均价从每平方米10988,一路上涨到了每平方米20940,并突破2万元大关,创下历史新高。这就意味着,住房补贴要在去年基数上提升近一倍,才能满足今年的购房需求。政府补贴从来都只有保障意义,而不可能具有投资价值。

政府在以房地产之予攻房地产之盾:一方面从土地收益中获利,拉升房地产价格,另一方面却慷公共财政之慨发住房消费券;一方面房价节节上升,另一方面以杯水救房价熊熊大火。

住房消费券不具有可行性,是高房价下的怪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