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版专稿] 整个世界都在饮鸩止渴,这对当前可能是一种解脱。但是其不良后果终归还是要承担的,时间将会在2012年
饮鸩止渴的全球经济
迪拜债务危机的余波尚未平息,国际金融市场却已经又过上了无忧无虑的好日子,继续减持美元,囤积其他所有可以囤积的东西。由于上次危机发生时各国政府都采取了大规模的救市措施,金融界毫不怀疑,下次危机时他们还能依靠政府支持来渡过难关。这种无需担心冒险恶果的病态思维方式,让所有的金融市场调控措施都越来越短命并且难以触及实质问题。
迪拜债务危机并不是上周最重要的新闻。本·伯南克获得了连任机会,奥巴马宣布向阿富汗增兵以求尽快结束战争的决定,都更重要一些。这两件事都表明,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那些决定,依然是无视其长期的灾难性后果而坚持一错再错。
在听取伯南克连任报告的过程中,部分参议员表现出了极大的失望。他们已经发觉现在的体制是不对的。上次的金融危机发生肯定有其深层次的原因。单靠投入那么巨量的资金来稳定金融系统,并不会真正解决任何问题。现在整个世界的经济体系都很脆弱,失业率也很高,但是投机行为却非常活跃,这是1930年代以来的第一次。肯定是哪个方面出了问题。但是另一方面,所有的参议员们又都认为,在现有的条件下,伯南克的工作还是完成得不错,也没有什么合适的人选可以比他做得更好。尽管对伯南克还有些疑虑,但是他们并没有勇气选择新人重新开始。
如果你仔细听一听伯南克是怎么为自己过去和当前的工作辩解的,你会发觉他的论调完全跟格林斯潘一样。其中谈及的全都是边边角角修修补补的问题,而没有真正涉及到整个体系的健康发展。其政策制定的主要出发点就是短期内对GDP和就业的影响。中国有句成语叫作“饮鸩止渴”。看来伯南克给美国经济开的就是这样一剂药方。他解释利率为什么要保持的低位的时候,给出的理由就是“因为现在失业率很高”。但是他完全没有解释利率应该低到何种程度。他并没有明确指出,失业率高低和利率边际变动到底是怎样的关系。
在去年的竞选活动中,奥巴马坚持认为伊拉克战争是一个错误,而阿富汗战争则是正义之战。其实两者都是错误。但是现在看来,奥巴马也没有勇气挑战现存的决策机制,收回之前的言论,转而致力于停止战争。跟伊拉克相比,解决阿富汗问题要困难无数倍。美国人赢得这场战争的希望其实非常渺茫。奥巴马是打着“改革”的旗号当选的,但迄今为止还都是现有体制在改变他, 而不是由他改革现有体制。
如果你试图通过研究经济数据的细节来预见未来,那么很有可能你是误入歧途。经济危机让整个世界失去了原有的平衡状态,它能暂时稳定下来,完全是因为各国政府投入了数万亿美元的资金。这种做法代价过于高昂,根本不可能持续。而且有可能会导致通货膨胀。只有大规模的经济结构调整能够让全球经济达到可持续发展的平衡状态,并为新一轮的增长打下基础。问题在于结构调整带来的首先是痛苦,然后才可能是收益。政治家,无论是身在何处,属于哪个党派,对承受痛苦的话题总是避之唯恐不及。通过经济刺激计划来推动全球经济的政策共识还会继续下去,直到通胀率高企,或者政府被拖垮为止。
花掉数万亿美元以后,政府四处炫耀的那些成绩,诸如银行收益率,GDP增长率之类,实际上都很有误导性。银行业的高收益是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背景下取得的。全球经济的大蛋糕并没有迅速增大。那么银行业的巨额利润是怎么来的呢?有人赚钱还不得就有人花钱吗?正常的解释当然是银行业有可靠的盈利模式,例如从美联储获取零利率的短期贷款然后以3.5%的年利率投资国债。美国的金融行业拥有16.5万亿的债券,这项业务每扩张2%,就会增加超过3000亿美元的利润。这看起来真是天上掉馅饼式的好事儿,没有人受伤害,银行还能几十亿几百亿地赚钱。
其实,痛苦是通过两种渠道被延迟了。首先,银行业以低廉成本获取的资金会导致通货膨胀,让每个人手中的现金资产都被稀释。美联储实际上就是在把储户的钱转给银行,而储户们目前却毫不知情。其次,银行融资的低廉成本含有政府担保的成分在里头。尽管美联储将它的基准利率保持在了零的位置,但是如果没有政府提供担保的话,即使是经营状况最好的银行在获取贷款的时候也要至少加上2%的利息,也就是说,如果没有政府的担保为债券市场提供信心保证的话,银行的利润早就不存在了。风传一时的银行要偿还政府“问题资产救助计划”投资的传言,根本就是假象,如果没有政府出面为银行负债做担保的话,那些银行早就不复存在,更谈不上什么高额利润。政府的担保实际上就是由纳税人为银行业提供的免费保险。等再次发生危机的时候, 这份保险就需要开始赔付了。各国政府四处炫耀的所谓“金融业复苏”根本就是一场骗局。称为“抢劫”最合适。
商业库存补充,财政刺激计划,和资产价格膨胀是近期经济复苏的三大幕后推动力。在今年第四季度,全球经济很可能是比去年同期增长了4%。商业库存补充是目前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去年雷曼兄弟公司破产后信贷条件紧缩,很多企业都不得不倾销存货来改善资金流动性。随之而来的购买力下降更加快了库存水平下降的步骤,财政刺激计划更多的可以看作是一种自动稳定器,也就是说,在税收收入减少的情况下,政府并没有减少支出,这就避免了经济衰退的乘数效应通过政府预算缩减来实现。这并不会在实质上起到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资产价格膨胀对全球经济增长起到了相当的促进作用,这主要发生在新兴经济体,表现在房产、汽车、及消费品领域。新兴经济所谓的“强劲增长”其实就是资产价格膨胀的结果,膨胀的主要推动力就是因为美元疲软而出逃的大批热钱。现在的状况与1995年的情形特别相像。真的,2009年太像1995年了。那时候也跟现在一样,新兴经济体正在资产价格的膨胀中迅速增长,而美元价值创下了历史新低。
通货膨胀很有可能会带来下一次危机。从货币创造到通胀形成通常需要一年半的时间。由于全球化的影响,这一时差有可能会延长一些。大规模的货币创造大约是在一年以前发生的。通货膨胀很有可能会在2011 年开始显现,恶性工资物价螺旋上升可能会发生于2012 年,就像1970年代晚期出现的一样。通货膨胀会在2012年吓倒各国中央银行,促使他们大幅紧缩货币供应,从而捅破目前的资产价格泡沫。到那时候全球经济面临的问题将比当前更为严重:除了房产和金融两大行业对整个经济体系的拖累之外,政府部门也会受到严重冲击,全球经济将会经历一次美国1980年代早期经历的危机,情况甚至很可能比那次还要糟。
下次的危机可以归功于伯南克了。尽管他在一次金融危机以后保持低利率是无可厚非的,问题是应该低到何种程度算是合适。通过美联储的收购计划,伯南克把短期利率保持在了零,长期利率在3.5%。这种对金融行业收益率的全面操控导致了资本配置的严重扭曲,事实上在鼓励投机行为。伯南克越晚提高利率,下次危机就会越严重。
下次危机可以看作是上次危机的延续。出于政治考虑,各国政府和中央银行投入了数以万亿计的美元用来避免做出必要的经济结构调整,以为单靠经济刺激计划就可以恢复经济增长。这些钱只能起到拖延时间的作用。但是付出的代价却包括(1)各国政府将缺乏足够的资金,用来缓解即将到来的经济结构调整造成的痛苦;(2)在经济下滑的过程中,通胀将造成更多的痛苦。
整个世界都在饮鸩止渴,这对当前可能是一种解脱。但是其不良后果终归还是要承担的,时间将会在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