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版专稿]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采用 “有弹性的一篮子模式”可以缓解经济过热压力和国际收支不平衡、减缓短期热钱的流入、避免对国内实体经济产生过大的冲击、有可以长期运行的可

德银马骏: 建议人民币汇率采用 “有弹性的一篮子模式”

来源:《环球企业家》网站  |  作者:刘建辉  |  阅读:

GDP同比增速百分比达到两位数,通胀压力加大,以及出口同比增幅二季度有可能飙升至40%的情况下,人民币汇率事实上盯住美元的形成机制越来越难以持续。如果不改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在出口高速反弹的情况下,就可能继续加大贸易顺差、增加外汇储备和流动性过剩的压力、以及央行对冲的成本和难度。国际社会对人民币汇率政策的压力也将继续加大。

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马骏建议,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采用 “有弹性的一篮子模式”:选择一个货币篮子(如包括美元、欧元、日元、澳元、英磅、韩元等十几种货币,以贸易量为主要依据确定各货币在篮子的权重),计算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保持实际有效汇率稳定所要求的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目标汇率)。经济过热情况下对目标汇率爬行升值,升值的速度由经济过热程度(如出口增长速度)和进口通胀压力的大小来决定,通过外管局的外汇市场操作将美元对人民币的汇率控制在一定的波幅之内。

马骏指出,“有弹性的一篮子模式”的一个重要优点是人民币兑美元(和人民币兑任何其他货币的汇率)在短、中期内一般都不呈单边升值的趋势 (可升可降)。因此这种模式能较好地综合平衡多方面的目标:缓解过热和经济不平衡的压力、减缓短期热钱的流入、避免对国内实体经济产生过大的冲击、有可以长期运行的可行性和公信力、还可以可以有力地证明中国并不操纵汇率。 

相比之下,一次性大幅升值对国内经济和金融体系的冲击过大,长期来说也不可持续。完全盯住一篮子货币的模式使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波动过大,企业在目前阶段难以承受。对美元的爬行升值由于对美元体现出单边升值的趋势,会加剧热钱的的流入。

马骏说, 这种模式有足够的灵活性。决策者可以根据经济和市场的情况,灵活调整五种参数:一篮子货币的选择和权重、对一篮子货币升值的速率、对每天的波幅的限制、对三十天波幅的限制、在三十天波幅被突破之后的每天限制。这些参数及其变化都不对外公布,因此可以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制约外汇市场上的投机行为。

关于改革时点的选择,马骏建议,应考虑选择美元对其他货币已经有较明显升值,因此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的实际有效汇率没有被过度低估的时点。这样,可以减少今后人民币被迫升值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