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版专稿] 只有实行从总量,结构和质量上的货币政策,才能保证货币政策的科学性稳定发展
唐双宁:如何构建理想的货币政策模型
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面对困难,我国去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3.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8.7%。这是一个来之不易的重大成就。但是,正如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所指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
今年是继续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一年,是全面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为“十二五”发展打好基础的重要一年。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是今年我们必须重点抓好的八个方面工作之一,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了实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原则和具体手段,强调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根据新形势、新情况不断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节奏和重点。
信贷增长过快,长期以来是影响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合理控制流动性,最终目标就在于稳定更大口径的价格水平,防止资产泡沫,管理通胀预期,稳定经济增长节奏。
如何构建理想的货币政策模型,是我在实际工作中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在今年的“两会”上,作为全国政协委员,我提交了一个议案,主题就是“构建理想的货币政策模型”,算是我多年来的一个思考成果。
自然科学有一个“三角型稳定性”原理。其实这不仅是自然科学原理,在社会科学,在经济学,在货币政策问题上,同样适用。
一是总量:货币政策最主要的一条边。各国货币政策基本上是“单边型”,即注重总量。总量当然是货币政策的首选。制定货币政策,在总量上一般考虑四个要素:稳定币值、促进增长、充分就业和平衡收支。
二是结构:货币政策的第二条边。解决“结构”问题,需要将货币政策目标通过合理的信贷政策配置资金。信贷政策就是信贷管理当局依据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及信贷资金运动规律的内在要求,制定的各项政策法规和管理制度的总和,包括信贷政策依据、信贷政策目标和信贷政策工具三部分。
三是质量:货币政策的第三条边。其重点是“五个防止”:防止通胀、防止通缩、防止不良资产、防止股市非理性波动、防止商品市场非理性波动(当前主要是房市)。管理部门对“五个防止”既要各有侧重,又要协调联动。
只有实行三角型的货币政策,才能保证货币政策的科学性、适用性、稳定性、安全性。为此,我在提案中提出如下五条建议。
一、根据国民经济总体目标要求,以总量、结构、质量为基本变量,尽快构建可操作的货币政策三角型模型系统。要动态体现不同经济周期货币政策侧重点(三角型的边长),实现三角型中总量、结构、质量的有机结合。在经济周期下滑阶段可把总量作为三角型的“长边”,在经济周期上升阶段可把“结构”作为“长边”,同时始终保持“质量”这条边的一定边长。以“三边”动态组合,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安全、协调发展。
二、建立合理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和效果评价体系。一是中介目标(M2或利率)要符合可行性、可测性、相关性、灵敏性、可控性等原则。二是建立体现三角型三条边不同权重组合的货币政策(复合)目标函数,即综合指标。三是对货币政策执行进行民生效果评价,以体现货币政策的社会效应。
三、增强货币政策透明度,管理和引导市场预期。一要着眼于引导预期,完善货币政策发布机制,避免政策被提前“消化”或“麻木”两个极端,提高政策有效性。二要设立动态的货币政策“名义锚”,即政策标杆,可考虑锚定通货膨胀率(CPI)或经济增速(GDP)。
四、信贷政策要以国家区域经济政策、产业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依据,辅之以国家行政指导,合理引导资金流向。信贷资金的运动规律是制定信贷政策的“基本依据”,区域发展政策、产业政策是信贷政策的“目标依据”,货币政策是信贷政策的“数量依据”。信贷政策可通过窗口指导、差别利率、监管门槛的变化等方式实现。要把握好信贷投放节奏,避免信贷投放的大起大落。
五、尽快建立资本市场、信贷市场、保险市场、房地产市场等多个市场“联动”的风险监测指标和安全预警系统,以防风险传染和“蝴蝶效应”。一是各相关部门要密切跟踪国际、国内金融市场风险指标,及时发布预警信息;二要加快金融和房地产市场的监管立法工作;三要完善金融和房地产市场的风险防范机制,建立“防火墙”制度,尤其是防范系统性风险,防止各类资产泡沫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