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几件事能像经济丑闻那样引起公众的兴趣,特别是当丑闻扯进了华尔街最富有的公司——高盛,而中心人物却是个名不见经传、只有三十一的法国人
《纽约客》:高盛、奥巴马和华尔街改革
没几件事能像经济丑闻那样引起公众的兴趣。当丑闻扯进了华尔街权势最盛,最富有的公司——高盛,而此次事件的中心人物却是个名不见经传、只有三十一的法国人,结果引出了一大串让众人匪夷所思的事情,不过公众却已然意识到某些空前诡计已然揭开,而那些无耻投资银行家将最终承担其应有的后果。然而到目前为止,事态发展并没有那么震天动地。四月十六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起诉了高盛和其初出茅庐的员工布里斯·托尔雷(Fabrice Tourre),控告他们在2007年的包括次级抵押贷款在内的交易中误导投资者。高盛已否认此事,而该诉讼只是个民事案件。除非美国司法部启动刑事调查,那么,托雷尔和他的老板都不会有牢狱之灾。
早在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起诉之前,大家就认为,高盛就把赌注压在了次级贷款上,并鼓动自己的客户进行购买。尽管高盛坚称并未预见到住房市场会崩盘,自己会从中获益,但上述观点并未因此而削弱。高盛财务主管大卫•温尼亚尔(David Viniar)对《商业周刊》表示,他们公司可没那么聪明。但是我们知道,在2007年年初,约翰•鲍尔森(John Paulson)——纽约的一个对冲基金经理人,也是高盛的客户——在崩盘时期想出售短期次级抵押贷款,为此,他把此事委托给了高盛的托雷尔,他当时年仅28岁的抵押贷款商。结果事情变成了高盛是否有法律义务透露鲍尔森在其后发行的复杂衍生债券——即合成抵押债务,其价值是依赖于数十次级抵押贷款债券——的相关事宜。如果个人住房贷款坚挺的话——即借款人按月还款——那么抵押债券的持有者将会得到丰厚的回报。但如果逾期债款和止赎权上升,那么他们就会损失惨重。
在这场骗局中,买主以为会有人购买看跌的债券,因此信贷质量成了关键。高盛告诉投资者,有家叫A.C.A的专业抵押公司已经完成了重组。“我们要确认的一件事是要让A.C.A公司明白,我们要以他们的名义交易,”托雷尔在电邮中写到,“用他们的名义的话有利于证券的发行。”政府称,高盛不仅没有向外界透露鲍尔森投资了新证券,更没说他已经选好了按揭资产,为A.C.A公司提供了一串包括自己所选择的在内的次级抵押债券。(这听起来有点像跑马场让个赌徒选赛马和骑手,压根没向赌马的人知会一声)。政府称,托雷尔也告诉A.C.A公司,说鲍尔森在新股票内投资了两百万美金。托雷尔说鲍尔森为新股票投如两百万美元,官方则认为这全是谎话。
九个月里,拖欠比率上升和回赎权的取消已经给包括欧洲两家大银行在内的投资者造成了十亿美元的损失,而其中绝大部分的收益都进了鲍尔森的腰包。英国首相布朗称,高盛的做法标志着自己是“道德彻底破产了”,但是并不是说高盛不能为自己辩护:高盛称,自己也损失了九千万美元,而在2007年,没几个人知道鲍尔森是谁,所以透露鲍尔森的身份也不会是投资者吓一跳。看到债务抵押债券的热潮,那么这种说法也许听不来就不那么荒谬了。
证券律师对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胜诉的看法不一,但是没有人同情高盛的损失。高盛长久以来为蓝丝公司和富人筹集资金的投资银行,不过现在就像个对冲基金,过度利用自己的名誉,赚钱客户的钱财。高盛最近的举动让人想起了它初创20年时发生的事,当它成功地举债为谢南多厄与蓝岭这两支基金输入资金的时候,而二者却在1929年的大萧条中化为乌有。然而,并非只有高盛一家公司在用对冲基金炮制交易或制造不良次级抵押贷款证券。05到08年之间,世界十大合成债务抵押债券持有者为:美洲银行、美林、瑞银、摩根大通集团、花旗集团、富国银行、皇家苏格兰银行、瑞士信贷、高盛、巴克莱银行、摩根斯坦利公司。上述公司均为银行控股公司,也就是说他们的小额存款为政府保护。当陷入困境时,他们可以从美国联邦储备那里获得低息贷款。如果事态严重的话,他们也能通过纳税人的融资暂解燃眉之急。因此,我们所处的情景是“政府担保,纳税人买单”的赌场,被享受特权的银行界扛在肩上的赌场——这才是悲哀所在。如奥巴马总统上周在纽约柯柏联盟学院的演讲中所讲:“自由市场绝不是让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免费通行证。”
同时,参议院似乎有意通过经济改革法案。该法案含盖很多方面——如设立新机构以保障消费者权益,使其免于大财团的掠夺,市政府能更容易关闭像通用电气、美国国际集团之类的非银行财经机构。但是华尔街的说客也能使这项法案失效。而且,最根本的问题尚未解决:榜上有名的银行依旧尾大不掉。这就是为什么以保罗•沃尔克(Paul Volcker)为首的官员要求政府要规定银行规模上限,并禁止他们投资对冲基金,禁止某些自营项目。但是设立上限照样会使花旗、美洲银行这样的大企业毫发无伤,并且官方对自营的定义也是含糊不清。因此,像高盛、摩根斯坦利公司这样的公司可以随时放弃他们的银行经营许可证——为确保其基金的安全,他们在2008年就干过一回——也知道政府对此会不了了之。
尽管欢迎改革法案,但是没人会认为单凭改革就能阻止进一步的崩溃。25年来,经济理论和立法方面的误导,外加监管不足,造就了这样一个非法金融机构,想把它恢复复元气可是件费时费力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