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试图通过改变汇率改变整个世界的做法最终将自食恶果
谢国忠:G20阻击QE2
首尔的G20峰会,事先被认为是针对中国的一场鸿门宴。盖特纳早早动手,准备组建一个对抗中国的联合阵线。他先是声称日元和欧元的币值已经够高,继而又说新兴经济体国家有权限制资本流入,随后又表示资源输出国可以保持GDP数额4%以上的经常账户盈余,总之,除了中国,所有国家都没错。盖特纳的如意算盘,是在峰会上联合所有国家对中国群起而攻。没想到美联储的QE2反而成了众矢之的。
早在大会开幕前,与会各国就已经打起了口水仗。德国率先对QE2发难,中国积极响应。而另一阵营的美国,则大力倡导对经常账户盈余设立上限。印度也在推出自己的QE2政策,因而支持美国的立场。口水战的一边是最大的贸易顺差国家,另一边是最大的贸易逆差国家。双方的分歧远远不止是经常账户问题。对经常账户盈余设限的提法其实是站不住脚的,荒谬之处在于:我们为什么要对顺差设限而不对贸易逆差设限?凭什么逆差大国可以对顺差大国指手画脚,评头论足,他们是不是更应该想想办法控制一下自己的贸易赤字呢?
我们先来看看硝烟弥漫的热钱阻击战。台湾正在恢复对外资持有债券的限制。韩国提出要对外资持有债券征收重税。中国开始采取措施,追溯外资流入源头。控制通胀的战斗也逐渐升温,澳大利亚刚刚提高了利率。中国提高了存款准备金率,市场普遍认为,未来12个月内还会有四轮利率提升,我觉得提升的幅度可能还会更大。印度中央银行刚刚提高了他们的政策利率,主要的目的是为了控制房地产贷款。
对新兴经济体国家而言,负利率,加上高位上升的贸易赤字,两者同时出现,意味着巨大的危胁。历史经验表明,这经常会引发经济危机。巴西和印度的处境正是这样。中国和俄罗斯也有通货膨胀,但是它们的贸易顺差更大。在将来美联储被迫进行政策转向时,他们不会面临流动性不足的问题。巴西和印度没有这层缓冲,如果不赶紧采取财政紧缩政策的话,在可能到来的2012年经济危机中会成为全世界的笑柄。
再来看发达国家,德国对美国政策的不满是有充分理由的。十年以前,德国经济还在绝望中挣扎。当时德国企业的生产成本很高,而中国和韩国等这些东亚国家,正在积极进军德国的传统优势产业,当时人们都认为德国经济在劫难逃。但是德国人没有放弃,他们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即便是葡萄酒方面,都走到了法国的前面,让法国人大吃一惊。另外,他们还积极创新,把很多消费品的生产与知识产权联系起来。成本降低了,又有了定价权,德国收获了出口规模的大幅增长。现在的美国面临很多德国面临过的考验,但美国人并不打算向德国人学习,它们更想走货币贬值的捷径。
尽管德国在世界范围内的竞争力一流,但德国经济却不可能像新兴国家那样快速增长。信息技术造就了21世纪的跨国公司,并让这一轮的全球化与此前完全不同。现在的跨国公司是名副其实的公司实体。他们的成本权衡导致了发达国家的工人无法与发展中国家工人竞争。两者间的工资待遇过于悬殊,在短期内无法克服。这一因素也导致了发达国家刺激消费的政策总是会增加贸易赤字,而对增加就业收效甚微。
欧洲和日本已经接受了这一事实,把保护本国财富作为第一要务,集中掌控定价权,而不追求出口规模,把增长目标定得低一些,用优厚的福利待遇解决失业工人的生活问题。
美国政府试图通过改变汇率改变整个世界。如果这种设想实现的话,中国和印度这种国家的生活水平就需要瞬间提升到发达国家的水平,或者美国的生活水平需要瞬间调低到中国和印度的水准。两件事都不可能。如果美国持续寻找不可能出现的解决方案,会让整个世界陷于险境。
故事将伴随着美国国债市场的崩盘而结束。美国醉心于操控市场需求,通过降低和提高债务收入来掌控本国经济。它没有认识到,产能管理才是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化时代的关键。但是产能管理并不能马上解决美国面临的问题。在面临当前迅速降低失业率的压力下,美国还是会在调整货币供应水平和操控美元币值之间摇摆不定,试图找到快速解决问题的捷径。这些招数,美国政府只有在无法继续使用的时候才会放弃,也就是说,只有国债市场崩盘他们才会死心。
国债危机的导火线,很可能是某种让国债持有者陷入恐慌的因素。有可能是又一轮美元贬值或者通货膨胀,两者之中,通货膨胀在2012年出现的可能性更大。准备好迎接前方的市场动荡吧。不幸的是,我们很可能要经历又一次危机。我只希望,2012年以后,世界能够变得更美好。
早在大会开幕前,与会各国就已经打起了口水仗。德国率先对QE2发难,中国积极响应。而另一阵营的美国,则大力倡导对经常账户盈余设立上限。印度也在推出自己的QE2政策,因而支持美国的立场。口水战的一边是最大的贸易顺差国家,另一边是最大的贸易逆差国家。双方的分歧远远不止是经常账户问题。对经常账户盈余设限的提法其实是站不住脚的,荒谬之处在于:我们为什么要对顺差设限而不对贸易逆差设限?凭什么逆差大国可以对顺差大国指手画脚,评头论足,他们是不是更应该想想办法控制一下自己的贸易赤字呢?
我们先来看看硝烟弥漫的热钱阻击战。台湾正在恢复对外资持有债券的限制。韩国提出要对外资持有债券征收重税。中国开始采取措施,追溯外资流入源头。控制通胀的战斗也逐渐升温,澳大利亚刚刚提高了利率。中国提高了存款准备金率,市场普遍认为,未来12个月内还会有四轮利率提升,我觉得提升的幅度可能还会更大。印度中央银行刚刚提高了他们的政策利率,主要的目的是为了控制房地产贷款。
对新兴经济体国家而言,负利率,加上高位上升的贸易赤字,两者同时出现,意味着巨大的危胁。历史经验表明,这经常会引发经济危机。巴西和印度的处境正是这样。中国和俄罗斯也有通货膨胀,但是它们的贸易顺差更大。在将来美联储被迫进行政策转向时,他们不会面临流动性不足的问题。巴西和印度没有这层缓冲,如果不赶紧采取财政紧缩政策的话,在可能到来的2012年经济危机中会成为全世界的笑柄。
再来看发达国家,德国对美国政策的不满是有充分理由的。十年以前,德国经济还在绝望中挣扎。当时德国企业的生产成本很高,而中国和韩国等这些东亚国家,正在积极进军德国的传统优势产业,当时人们都认为德国经济在劫难逃。但是德国人没有放弃,他们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即便是葡萄酒方面,都走到了法国的前面,让法国人大吃一惊。另外,他们还积极创新,把很多消费品的生产与知识产权联系起来。成本降低了,又有了定价权,德国收获了出口规模的大幅增长。现在的美国面临很多德国面临过的考验,但美国人并不打算向德国人学习,它们更想走货币贬值的捷径。
尽管德国在世界范围内的竞争力一流,但德国经济却不可能像新兴国家那样快速增长。信息技术造就了21世纪的跨国公司,并让这一轮的全球化与此前完全不同。现在的跨国公司是名副其实的公司实体。他们的成本权衡导致了发达国家的工人无法与发展中国家工人竞争。两者间的工资待遇过于悬殊,在短期内无法克服。这一因素也导致了发达国家刺激消费的政策总是会增加贸易赤字,而对增加就业收效甚微。
欧洲和日本已经接受了这一事实,把保护本国财富作为第一要务,集中掌控定价权,而不追求出口规模,把增长目标定得低一些,用优厚的福利待遇解决失业工人的生活问题。
美国政府试图通过改变汇率改变整个世界。如果这种设想实现的话,中国和印度这种国家的生活水平就需要瞬间提升到发达国家的水平,或者美国的生活水平需要瞬间调低到中国和印度的水准。两件事都不可能。如果美国持续寻找不可能出现的解决方案,会让整个世界陷于险境。
故事将伴随着美国国债市场的崩盘而结束。美国醉心于操控市场需求,通过降低和提高债务收入来掌控本国经济。它没有认识到,产能管理才是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化时代的关键。但是产能管理并不能马上解决美国面临的问题。在面临当前迅速降低失业率的压力下,美国还是会在调整货币供应水平和操控美元币值之间摇摆不定,试图找到快速解决问题的捷径。这些招数,美国政府只有在无法继续使用的时候才会放弃,也就是说,只有国债市场崩盘他们才会死心。
国债危机的导火线,很可能是某种让国债持有者陷入恐慌的因素。有可能是又一轮美元贬值或者通货膨胀,两者之中,通货膨胀在2012年出现的可能性更大。准备好迎接前方的市场动荡吧。不幸的是,我们很可能要经历又一次危机。我只希望,2012年以后,世界能够变得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