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减排”或许是下一个10年里最重要的大趋势,并有可能培育出百亿规模以上的明星企业,同时还存在着新进入者的空间

能效掘金

来源:2010年11月20日 第22期 总第217期  |  作者:本刊记者 商思林  |  阅读:

光伏和风能这两个新能源明星行业的光环已经闪耀太久,以至于投资者在这里找到掘金机会变得越来越困难。那么,下一个清洁技术掘金之地在哪里?
 
它应该是下一个10年里最重要的大趋势,也必须能够培育出百亿规模以上的明星企业,同时必须有新进入者的空间。
 
在最近兴起的无数清洁技术细分领域里,节能减排市场可能是唯一具备上述三个条件的。中国政府去年底公开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降低40%至45%。这一目标的前半段—十一五节能任务在今年收官之时引发了铁腕拉闸限电。这说明中国决策层对这一目标无比坚决的态度。而在今年推出的“七大新兴战略产业”中,节能减排也力压新能源和电动车排名第一。考虑到中国在今年成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和能源消耗国,且会在未来10年保持高速发展—这意味着还需要消耗更多的能源,节能减排堪称是未来最清晰的趋势。
 
在过去1年里,你可以看到不仅有陕鼓动力这样销售规模达到30多亿元的新晋上市公司,也有施耐德这样百年跨国公司试图借中国节能市场完成战略转型。同时,上海电气这样雄踞一方的国有企业也试图利用其信用和渠道优势抢占市场制高点。当然,这个行业也不乏创新型企业,大量从事新材料、自动化、IT、金融行业的精英选择这里作为其创业的开始。自然地,作为一个迅速由冷转热的行业也会出现一些机会主义者—比如一家生产U盘的公司最近也设立了合同能源管理部门。
 
在这一市场,中国公司拥有先天优势。清洁技术的最基本特点就是地域性,而节能减排的这一特点更为明显。其中的逻辑很简单,节能实际上就是对原有高耗能的领域(多是钢铁等国企集中的行业)进行升级与改造。这不仅要求掘金者拥有灵敏的嗅觉和深厚的渠道资源,还要求必须在中国羸弱的能效系统上进行因地制宜的升级。这就需要你必须熟知中国本土的设备供应链。更进一步而言,这个行业的本质是大工业体系的自我完善,其对工程规模和稳定性的要求要甚于一些听上去很美、但缺乏实际执行力的技术方案。因此,这个行业并不如互联网那样喜欢“好想法”,找到客户并针对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为重要。
 
那些鼓风机、锅炉、电器、电力等传统行业的企业则可以很平滑地进入这个领域。他们往往已经具备规模优势,凭借某一类产品打通上下游产业链,逐渐朝能效系统方案提供商的方向转变。在这方面,本次专题里的案例施耐德、三洋、佩尔优无不具有这个特点。即使惠德时代这样的专一型企业,也开始受惠于此。
 
这还是一个金融投资者喜欢的行业。节能减排最流行的模式—合同能源管理,具有前端投资大、回报稳定且周期长的特点。这天然适合做资产证券化。而那些大型设备的投入也吸引了金融租赁和担保公司的介入。
 
我们倾向于把能效称为光伏和风能之后的清洁技术第三极。从长期发展来看,其会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因为无论是光伏还是风能,其价值都最终体现在使用端。更近一步而言,对于那些离网的独立能源系统来说,新能源与能效管理本身就是合为一体的。所以,能效管理将是一个清洁技术的最终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