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急需在中国重塑形象的力拓又扳回一分
重新入场
对于力拓首席执行官艾博年来说,2010年似乎成了转运的好年头。继四个月前与中铝就几内亚西芒杜铁矿合资协议签约后(详于Gemag.com.cn参见《中铝的甜点》),这家在华备受争议的跨国公司再次与中国企业握起了双手。
2010年12月3日上午,力拓与中钢集团续签位于西澳皮尔巴拉地区的恰那铁矿项目的合作经营协议。同一天下午,艾博年则再次与中铝股份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熊维平签约,宣布共同在华成立合资勘探公司—在矿权管制极为严格的中国,这已经是目前外资矿业公司所能期待的极限。
尽管根据协议,初步表明的仅仅是新合资公司的业务范围将重点关注中国北部和东北部地域,但对于外界来说,这家最快将于明年上半年投入运营的企业具有太多想象空间。
经过中国企业多年的经营,国内易开发区域的勘探程度已较为深入,因此发现具高开发价值的矿藏的几率很低。在近几年中,提高资源替代率(即潜在储量与开采量之间的比率)早已经成为摆在国内矿业公司案头的一大难题。首次在华取得勘探权的力拓还能有多大机会?
“现在,仍然有在中国发现世界一流矿山的机会。”力拓勘探业务非洲和亚洲部总经理Keith Sims对《环球企业家》表示,由于具备全球众多可调用的数据和资源,因此力拓“能够从技术和成本上将勘探业务把握得更好,同时保证安全环保。”
如果对力拓在全球的勘探业务运作模式略做了解,便不难理解其为何仍然对管制严格的中国市场始终抱有如此兴趣。目前,中国勘探机构大多是按照某种单一矿产品种制定勘探计划,这就有可能使得不同矿业公司对某一地区进行重复性勘探,同时,也可能出现错漏某些其他矿种的情况。而在力拓,其勘探业务按照全球不同地理区域分成三个部分,按地区制定勘探计划,在其划定的区域内,勘探行为也并不仅仅针对某一矿种,从而提高了勘探效率。
对于目前正向多资源转型的中铝来说,这些技术无疑极具诱惑力。而在国内大宗商品资讯提供商“我的钢铁网”资讯总监徐向春看来,这一合作“顺应了国内开发的趋势”。近三年来,为了降低对海外矿石的依赖,中国正加大对国内矿山开发的力度。以对外依赖度超过50%的铁矿石为例,中钢协今年9月底宣布,国产铁矿石产量料逾11亿吨,同比增长逾20%。
【未卜】
不过在这个高度管制的市场里,一家合资勘探公司的前景看上去仍然算不上乐观。
首先是对开放何种品质矿产的理念差异。据Keith Sims介绍,力拓的勘探活动通常被分为两类,一类是对需扩产的现有矿山勘探,另一类便是其投入更多精力的绿地勘探,也就是针对完全没有经过勘探的地块。在其绿地勘探中,力拓在每个阶段都会对资源是否具有“世界一流矿体”潜力进行评估,“从一般情况来讲,只有不到0.1%的目标能够真正被认为是找到了世界级矿山的。” Keith Sims表示,在勘探过程中,不符合其标准的矿体会被其“当机立断地放弃”。
这种标准的好处在于,力拓的矿山往往具有更长的生命周期和更稳定的产品供应能力。目前,其在上世纪40、50年代发现的不少矿山仍然还在运营。以力拓旗下的南非Palabora矿业公司为例,这家南非主要的铜矿供应商自1963年获准开采以来,至今仍然保持着稳定的产出,其开采作业方式也从地上完全转入了地下。除了铜矿以外,这家公司还生产磁铁矿、蛭石等其他产品,“近两年,磁铁矿主要是供给中国市场。”Palabora矿业公司总经理Dawid Pretorius对《环球企业家》表示。
不过与尚未完全开发的非洲不同,中国的矿产资源已处于深度勘探开发期,出现符合力拓标准的矿藏并不容易。如有机会,则更多可能出现在新疆、西藏等“特殊地区”,由于其在政治、宗教等方面要付出的代价太大,外资公司多数不会考虑。
实际上,外资矿产公司进入中国勘探领域并非没有先例,但其收获却少得可怜。早在上世纪80年代,另一矿产巨头必和必拓便开始介入中国的勘探项目。然而到了2008年10月,必和必拓却以“未能取得更加令人振奋的突破”为由,终止在中国的勘探业务,并随之关闭在京办事处。
即便勘探有所发现,外资矿产公司也很可能在资源开发的产品分享方面遭遇阻碍。过去,必和必拓曾经与中国最大的镍生产商金川集团在勘探方面有过合资合作,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最终在开发上因得不到理想的收益而终止了合作。
目前,外资矿业公司在中国大陆现存的、较为大型的合资勘探项目之一是位于四川的丹巴铂矿。该项目于2004年末签订,合资双方为资金和技术提供方英美资源旗下英美铂金,以及勘探许可证持有者四川地质矿产公司。接近该项目人士向本刊表示,该项目至今既无大波折也未见产出,“至于未来产品分成,还要看开发时双方的投入比例,至于产品,更倾向于收益分红而非分享矿产。”此外,英美资源还曾在山西煤炭方面进行尝试,终因项目要求延伸至煤化工而中途退出,将未来开发和经营拱手让给合作伙伴神华集团。
尽管如此,力拓在中国的此次尝试仍有价值。在铁矿石领域,必和必拓、力拓、淡水河谷在利益上具有协同性,但与此同时,三大巨头也同样是竞争对手,需要采取不同的方式占有市场。
2009年下半年,由于运输距离的劣势,淡水河谷在华市场份额下降,其出让的空间即被必和必拓和力拓瓜分。而在未来三到五年之内,中国铁矿石进口产品中,印度矿比例将因印度国内的出口限制而降低,这部分份额的攫取一定程度上取决于铁矿石海外供应商在华的企业形象。“力拓的市场份额在间谍门之后短期内是有所波动的,但不得不说,力拓在过去一年中,通过与中铝的合作,企业形象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徐向春说。
目前,按照力拓在伦敦交易所的最新股价,中铝的投资已浮盈约20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