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宽松货币政策和全球贸易失衡的双重夹击下,危险已初现萌芽

走向通胀的十年

来源:2010年12月20日 第24期 总第219期  |  作者:谢国忠  |  阅读:

尽管美国的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QE2)还没有完全兑现,关于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QE3)的讨论却已经浮出水面。美联储主席伯南克,最近就对媒体明确表示,美联储愿意在投入QE2计划的6000亿美元之后,支付更多的资金购买有价证券。伯南克再次强调,采取宽松货币政策的依据有二:一个是美国较低的通货膨胀率,另一个是高位的失业率。鉴于这两方面的状况在2011年预计不会有大的改观,美联储还可能会继续推行第四、第五轮宽松货币政策(QE4,QE5)。
 
此前我曾经指出,美联储的宽松政策首先会在新兴国家造成通货膨胀,然后通过大宗商品市场和国际贸易渠道间接影响到美国。由于美联储的宽松政策与美国出现通货膨胀之间的时差很长,等到美联储注意到有通胀风险时,就为时已晚。现在已处于酝酿过程中的通胀,还要花上几年时间才会真正出现。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将会与20世纪的七十年代非常相像。
 
其实新兴国家完全有办法抑制通货膨胀。前提条件是它们可以真正下决心采取行动。要控制通胀,他们所需要采取的措施可能包括:容许本国货币对美元的汇率上升50%,以及把本国的汇率提升到10%左右。这样实际上可以实现一个动态平衡:它们的货币对美元会逐渐贬值,来弥补远远高出美国的利率。但新兴国家几乎不可能采取这种表面看来自相矛盾的政策。相反它们更有可能会逐渐提高本国利率,但依然保持实际利率为负。这可以确保它们的货币不会对美元大幅升值。而这种动态平衡状态发展的正常结果,就是长期居高不下的通货膨胀率。
 
目前新兴国家的政策选择,通常会导致金融危机。其深层原因在于,负利率会导致受到信贷支持的投机行为泛滥。但是,如果新兴国家能够采取有效的措施遏制住投机行为的话,负利率也并不是一定会导致金融危机。现有迹象表明,新兴国家正在执行此类政策,只是力度方面略显不足。
 
金融危机可能出现的症候主要表现在金融产品和资产价格的持续上升,以及日渐加大的经常项目赤字。在主要的新兴国家中间,巴西和印度有可能还会犯下它们的老毛病。它们目前的贸易平衡状况很不利,已经无力继续维持负利率。如果不能控制信贷规模盲目扩张,一旦美国开始提高利率,巴、印两国就可能会经历一次类似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经济危机。
 
中国和俄罗斯都有大规模的贸易顺差和充足的外汇储备。如果美国的货币政策开始紧缩,这两个国家并不会马上受到爆炸性的外部冲击。但如果它们不能有效地控制国内资产价格,尤其是房地产价格,危机就有可能从内部爆发。在即将到来的2011年,中、俄两国都需要特别关注国内的投机问题,控制好投机行为才能掌控自己的命运。
 
在财政和货币政策两个方面,美国政府都在着力强调刺激消费。奥巴马政府已经与共和党达成一致,要把布什总统的减税政策再延长两年,同时增加失业救济,减征所得税。尽管受到欧债危机的影响,美元币值还是保持在了低位,美联储的QE2在这个方面也作出了一定贡献,对保证美国经济增长有利。2011年美国经济可能会实现令人满意的增长,年度GDP增长率有望达到2.5%到3%之间。
 
但美国的失业状况并不会得到令人满意的改善。在全球化的世界上,供应环节是充分全球化的,而消费环节仍然保持了本土特色。通俗地讲,刺激消费的政策总是会刺激到计划之外的地方,比如说,刺激本地消费的政策有可能会增加进口,导致更多的贸易赤字。
 
很多美国经济学家寄希望于美元持续疲软,以促进美国产品出口增长。其实这种希望很有可能会落空。如果跨国公司在美国的产能没有扩张的话,美国的失业状况就不会迅速好转。经济刺激政策对就业状况正面影响有限,美国就会试图延长刺激政策的时间。同时,逐步积累的通胀压力也会越来越大。
 
现在,政府的运作应该更像一家跨国公司,要对生产和消费两个环节同等关注。美国有一半的贸易赤字来自于能源产品进口,他们该好好考虑一下怎样实现能源方面自给自足。美国的农业也有很大优势,应鼓励更多人从事农业。这些在生产环节着手的措施可能会解决美国当前面临的贸易不平衡问题。
 
盲目追求增加国内消费的政策取向,把美国经济带入了歧途。由于美国依然占据着全球五分之一的经济规模,美元依旧是国际贸易的主要结算手段,美国经济政策的盲目性也给全球经济造成了混乱。其他国家对美国经济政策的取向都无可奈何,无从置喙。我们正在无可挽回地走向通货膨胀的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