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了那些言之凿凿的预测,中国经济的主题词首次变成了“很难说”

不确定的年代

来源:2011年1月5日 第25期 总第220期  |  作者:本刊记者 刘建辉  |  阅读:

对于2011年的中国经济,人们似乎很容易便能够猜出开头:增长之势不停、结构调整继续、通货膨胀压力加大。然而无论是企业里的高管还是各大金融机构的经济学家,却很难在此之上揣测出更多东西——政策肯定会变化,但是却没人知道它将在什么时候以及以何种力度敲打经济。
 
最新的惊喜发生在圣诞节,就在全球各地仍然沉浸于节日的欢乐中时,人民银行悄然宣布将基准存贷款利率上调25个基点,这让很多之前原本以为2010年不再会加息的分析人士大跌眼镜。
 
在美国经济缓慢回暖,但欧洲债务问题仍危机四伏的开局中,中国经济从来没有任何时候如同今年一样让人充满了期待和疑虑:外界日益复杂的政治经济环境,会向哪个方向推动中国?已成为全球经济重要拉动力量的中国,在接下来会以何种方式开始新的盛宴?在上一个五年计划中便已开始,却并没有良好收效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议题将怎样突破?而在本届政府的最后一年任期中,什么会是浓墨重彩的最大戏码?
 
起承转合间,在中国这样一个很大程度上通过政府调控发展的经济体中,今年的政策具有太多的风向标意义,而在其背后则有太多捉摸不定。
 
【看得见的手】
 
2010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无疑是第一缕信息,其中最为重要的提法改变便是应对金融危机而延续两年的货币政策由“适度宽松”转为“稳健”。摩根士丹利亚洲区非执行主席史蒂芬·罗奇在会议结束的第二天接受《环球企业家》专访时指出,这一表达方式的变化便肯定意味着紧缩,但是怎么样才算是官方所说的“稳健”还有待观察。
 
而瑞银集团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汪涛如此解读“稳健”:“它的要旨就是2011年新增贷款的速度会降下来,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会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手段。”而这些手段包括将会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以收紧流动性、对冲外汇流入所产生的基础货币供应的增加,同时将会通过多次加息来控制通货膨胀预期、缓解存贷款负利率的现状。
 
事实上,与“紧缩”共识相伴而来的是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巨大担忧——过去数十年中,这种担忧并不常见。在深度融入全球经济体系之后,中国诸多政策的制定也前所未有的陷入了两难境地,仅在加息问题便可见一斑:实际负利率的情况需要加息,可一旦加息则可能会吸引更多热钱进一步推高资产价格。
 
如今,货币政策将会收紧已经成为心照不宣的共识。精打细算的企业家们正在努力分析加息将会如何影响他们的生意。对于行业景气度与经济景气度高度相关的行业来说,货币政策紧缩会减少流动性,直接影响其收入。更多制造类企业所担忧的,则是劳动者工资上涨所带来的成本增加。过去,投资者分析中国制造企业前景时,从未对此给予较大关注,因为工资在商品售价中的比重微乎其微,然而过去一年中备受关注的劳资纠纷、中国劳动力过剩的状况即将结束,以及制造业不断向全球价值链上端移动等因素正让这一问题变得越来越重要。
 
在美国政府和国内通货膨胀的双重压力之下,人民币升值进一步成为企业家们关注的问题,特别是那些业务受汇率变动影响较大的进出口企业。温州打火机行业协会会长黄发静很担忧人民币的升值幅度过大,因为对于出口占据七成销售额的打火机生产企业来说,3-5%的利润很容易被人民币升值所抹杀。“我们希望人民币不要过快升值,”黄发静说。
 
历史经验显示,预测中国政策实施的节奏和强度要比预测政策变化的趋势要难得多。而在眼下全球经济复苏基础并不坚实的背景下,对中国经济的判断甚至已经不能以“年”作为考量单位。由于担心经济形势有变,很多准备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企业纷纷加快日程以抓住目前的窗口期,往年会在圣诞节和新年期间休息调整一下的投资银行家们也在最近统统放弃了假期。“只能用‘生死时速’来形容IPO市场。”摩根大通亚洲区投资银行副主席方方对《环球企业家》说。
 
与稳健的货币政策相对应的,便是政府的另外一只手:积极的财政政策。尽管从字面上看,这一表述方式与之前相比没有任何变化。但很多经济学家认为,积极的财政政策也属于稳健的财政政策,在中国的语境下,“积极”的意思就是有赤字但并不扩大。“四万亿”投资已经接近尾声,固定资产投资特别是基础设施投资的规模仍然很大,但是增速已经大为下降。其中,增量部分将主要来自于中西部、中小城市进行城镇化所需要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保障性住房。
 
作为固定资产投资的另一个重要方面,针对2011年的房地产调控,市场预期最强的是目前已有的政策将会继续执行:限制需求,增加保障房供给以求控制房价的过快上涨,缓解社会矛盾。但是在更多人看来,目前政策所传达出来的内容极其模糊,莫说预测政策实施的节奏和力度,就连预测政府想做什么都是一种奢望。
 
所有这些,都让那些希望从中国经济成长中分一杯羹的投资者颇为头痛。尽管里昂证券亚太区市场最近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51%的受访全球基金经理说他们将增加用于购买中国股票的资金,但关于新兴市场泡沫即将破裂的猜测也同样甚嚣尘上。这也意味着,在接下来的一年里,任何风吹草动都会让那些对安全感有着强烈需求的投资者们如临大敌。
 
当然,处在变革之年的中国仍有大把机会,银行、消费品生产商和医疗保健类企业有可能在变幻莫测的未来成为最大的赢家,而在之前政策的延续性下,中国经济的增速仍可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