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中率先接受国际资本市场检验的它交出的答卷喜忧参半
建行一年
“四大”中率先接受国际资本市场检验的它交出的答卷喜忧参半
7月25 日,事先毫无征兆,原中国交通银行行长张建国被宣布出任中国建设银行行长,接替不到24小时前辞职的建行行长常振明。事发突然,以至媒体都来不及猜测个中原因,一片哑然。
反应过来之后,境外投资人发出了一些批评的言辞。他们认为,既然建行已经上市,就是公众公司,在高级管理人员的任命上,应该有相应的透明度,至少要和投资人有沟通的过程,像这样还保留国有独资银行行政任命的做法,多少不妥。况且建行(0939.HK)、交行(3328.HK)同为H股上市公司,理应考虑同业竞争的因素。
这几乎已经成了建行处境一个有象征意义的缩影,外部已经用一家上市银行的标准进行要求,而对角色转换建行自己还在适应之中。
2005年10月27日在香港上市的建行,到今年10月上市已恰满一年。
从市场表现来看,作为第一家上市的国有商业银行,建行的表现可圈可点。建行股价从IPO定价的2.35港元,上升到目前的3.35港元左右,涨幅逾45%。而不久前建行公布的2006上半年业绩显示:调整税收优惠后今年上半年净利润上升13.3%,调整后的年化平均股本回报率为15.67%。
以国家外汇储备225亿美元注资的中央汇金公司,斥资30亿美元入股的美国银行,投资10亿美元的新加坡淡马锡,以及无数在建行IPO时买入的基金经理在建行身上都获得了丰厚的回报。
从9月11日开始,建设银行开始正式计入香港恒生指数成份股。尽管只占到2.16%的比重,但成为跻身恒指的H股公司,建行的分量已经不言自明。
同样,有关于建行的争议也一直没有中断,8月25日,公布年报后,建行董事长郭树清在香港约见媒体,其中提到了2006年上半年建行员工薪酬较去年同期提高三成,这句话被多方演绎,最后变成了建行今年计划加薪30%以上,此外还有建行拟议实施员工持股计划,将给员工无偿分配股票,最高达到156亿元,一时引起轩然大波。
外界的不满来自这样的对比,就在建行加薪消息的前后几天,建行湖南分行宣布将从9月1日起对网上银行和电话银行开始收费。从建行的年报中,可以看出手续费收入强劲增长是建行营业收入主要的增长点之一,人们自然有理由发出这样的质疑:以盈利压力为名,借助垄断地位,通过增加收费提高收入,然后再用于提高福利待遇,难道这就是上市的初衷?
建行旋即以罕见的答记者问的形式做出澄清,在批驳外界报道失实的同时,也提出“商业银行的工资收入确实高于社会平均水平,但是在福利和社会保障待遇与其他工商企业是一样的,所有员工包括董事长、行长都要缴纳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费用,实际享受的社会保障服务明显低于公务员水平。”建行认为,说银行是垄断行业,所以薪酬待遇和收入利润都高过正常的市场水平的看法不正确,中国金融市场已经是一个竞争激烈的市场,总体上说,没有哪一家银行处于垄断地位。
这至少与平民百姓的日常感受有距离。建行的尴尬在于,如果不能尽快建立符合国际标准、上市规则的内部管理结构和管理规则,就难以褪去国有独资银行的旧日形象,追求盈利和成本控制的诸多措施就无法建立起充分的合法性,外界的猜忌和疑虑也难以平息。
【第一步】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金融系主任宋逢明是建行四名独立董事之一,在他看来建行的公司治理结构上市以后已经取得不小的成绩,比如此次张建国“空降”建行,组织部门任命的是党委副书记,而对其担任副董事长和执行董事都仅给予了提名。 而对于上述任命和提名,他和其他三名独立董事均举手同意。
宋逢明对本刊表示,他认为建行上市对公司治理的改善作用正在慢慢显现,现在独立董事和管理层以及中央汇金公司派驻人员会在一些观点上存在差异,很多表决也都不是全票通过,“比如薪酬激励制度……高管人员与普通员工之间的差距应当拉大还是缩小,就存在许多不同意见。”
这同以前相比当然是一个巨大的进步,曾经有媒体披露,从建行成立股份公司到前任行长张恩照辞职的半年内,建行的董事会一共只开过三次。另一方面,党委会却成了经营管理的核心,半年来开会多达几十次,讨论程序性的事务,对人事任免、经营管理和工资福利等一应事项作决定。
中国建设银行副行长范一飞声称,因为上市,建行的现代公司治理结构得到了完善,建行董事会、监事会、管理层的运作都严格依照法律和公司章程。其尽职尽责之认真程度,甚至超过了国外某些知名银行。
目前,建行董事会下设五个专门委员会,分别为战略发展、审计、风险管理、提名与薪酬和关联交易控制委员会。今年6月,又增设了首席风险官一职,由原总行风险管理委员会的常务副主任朱小黄担任,首席风险官和37家一级分行的风险总监将履行西方金融界所说的 “Watchdog”(看门狗)职责,确保建行业绩的提升。
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曾经特意强调,银行上市不仅仅是为了筹资,其根本目的在于将国有商业银行变成真正市场化的主体,公司治理应当成为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核心。
而上市之后,在这条路上,建行毕竟向前跨出了一步。
【新视野】
在境外上市以后,能够发现变化的还有建行更具国际化的视野,有比以前大得多的手笔,8月24日,一则消息轰动了香港的金融界:建行出价97.1亿港元,以相当于账面净资产1.32倍的溢价,收购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在香港的全资子公司美银亚洲100%的股权。多日来的传言成为了现实。
比这笔巨额报价更耐人寻味的是这样的事实,美国银行原本就是建行的战略投资者,建行上市前斥资25亿美元向中央汇金公司购入建行9%的股权,建行上市时又以5亿美元增持建行H股,目前持股8.52%,并有权进一步增持至19.9%。作为美国银行子公司的美银亚洲目前在香港及澳门有17间分行,主要提供零售银行服务。
建行对外发布的公告称,美银亚洲与建设银行现有香港业务重合度低,“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非常合适的选择。”收购将使建行在港业务能够形成以零售银行、批发银行、投资银行和保险等业务为支柱的综合金融服务体系,建行在香港的业务规模迅速扩大为原来的两倍,客户贷款从原来的第十六位飙升至第九位。
香港的金融分析人士认为,此举表明建行顺应银行业发展零售业务的国际潮流,将零售业务作为全行新的战略增长点。
这似乎已经能隐约嗅出建行里国外战略投资者的气味,他们虽然并没有坚持在建行董事会举手投票的权利,但潜移默化间已把建行引上了更符合国际标准的商业银行的道路。
不过,这些应该还只能算是开始,高盛集团董事总经理胡祖六对本刊表示,上市只是第一步,银行业改革远未大功告成。建行自然也不能例外。
上市之后,建行的一举一动都受到市场的密切注视,建行发现“毫不含糊”已经成了别人对自己的要求。
建行公布的2005年年报摘要中披露,2005年经营收入为人民币1287亿元,同比增长12.9%。但由于重组相关的税收优惠于2005年6月30日期满,该年度所得税上升,因此净利润由2004年度的490亿元下降到2005年度的471亿元。
这马上引来花旗、美林、高盛等投资银行分析师的质疑,认为建行所得税税率变动充满变数,不明晰的税率将带来很大的投资风险。另一个引起对信息披露透明度质疑的是汇兑损失问题,建行披露2005年出现汇兑净亏损人民币13亿元,但在摘要中没有解释汇兑损失的原因。
建行之后做出了解释,发布业绩摘要的时间是2006年4月6日下午4点,各投行分析师按照惯例当晚撰写研究报告,并在4月7日早晨发布研究报告。而建行在4月7日早9点通过联交所网站上公布了50页业绩公告全文,其中包含了对上述问题的详细说明,但因时间差关系,一些分析师的研究报告并不是根据建行正式的业绩公告做出的。
处理类似情况几乎已经成为建行工作的常态,这让以前国有独资银行时期置之不理、秘而不宣的办法显得不合时宜,而建行的工作人员似乎也未完全适应。
在回应“加薪”风波时,建行网站上发布了一个问答形式的新闻稿上,其中有这样一个提问,“建行在海外上市后,透明度急速提高,媒体关注和公众评议前所未有,公司是否会感到很不适应,特别是对于不实报道和评论,会不会感到厌倦和烦恼?”
逆向思考,似乎不难窥见建行此时的心态。
发言人是这样回答的:“媒体监督和公众监督是现代银行公司治理机制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努力提高公司的透明度,在遵守法律、市场规则和公司章程的前提下,为股东和社会提供更及时、更充分、更准确的信息。我们欢迎一切基于事实的批评,更欢迎各种改进建议”。
希望,这不只是一句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