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锐的公司开始启动新的风险管理机制来应对这个不确定的世界
做个精明冒险家
敏锐的公司开始启动新的风险管理机制来应对这个不确定的世界
自然灾难、恐怖袭击、公司丑闻、劳资纠纷、金融市场动荡……在当今这个不可阻挡的全球化商业社会,不确定因素仍在逐渐增多。意外一旦发生,公司势必步入寝食难安的境地,而高层管理者则成为众矢之的。
不过,人们从不愿坐以待毙,不断寻找新的方法增强组织及个人的抗风险能力。在1990年代的西方商界,金融服务、公用事业、能源行业三大公认风险密集型行业的大型公司都增添了一个新职位:首席风险官,这一趋势逐渐扩散到其他行业。迄今,标准普尔500强企业中有三分之一设立了这一职位,其中包括波音(Boeing)、通用汽车(GeneralMotors)和思科系统(CiscoSystems)。
一时间,企业风险管理(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以下简称ERM)成为全球商界最时髦的词汇,甚至被冠之以“企业DNA”的称呼。许多大公司建立了自己的ERM系统,试图主动处理有可能威胁到公司业务的种种不确定因素。
不过,自古以来,意外从来难以预料,再完善的风险管理也无法给企业提供绝对的安全。正如苏黎世保险全球首席风险官汉斯皮特·弗雷(Hanspeter Frei)对《环球企业家》所言:“风险管理并不能完全杜绝风险发生,而是可以尽量预防,并在发生后尽可能降低损失。”
为此,在西方,ERM的最新趋势在于提高预警系统的敏锐性。例如,当你走进写字楼的电梯时,便已经进入电梯厂商的风险管理系统,电梯一旦发生意外给人带来的各种损失,均可通过精确的模型计算出来。
事实上,对风险可能性、效果的量化与分析,是ERM系统一以贯之的方式。作为全球最大的风险管理解决方案提供商,苏黎世保险独创的“灾害分析法”与“总体风险剖析”,便是上述思路的延续。据悉,这两项产品的客户名单里,已包括麦当劳(Mc Donald’s )、雀巢(Nestle)、宝马(BMW)、ABB等诸多跨国公司。
现在,这种渗透西方科学主义的管理系统同样引发了中国公司的兴趣。
企业家们都明白,小问题解决不当可能引发百年老店的大崩溃。因此,在经历了中航油、国储铜事件后,中国加强风险管理的呼声日益增高。国资委的《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出台后,国企的ERM正式排上了日程表。国内第一家风险管理服务公司——第一会达风险管理公司总经理张续超表示,“以前只是金融机构有比较强的风险意识,有专门的管理部门。现在许多大型国企,例如中国电信、中石化等已经开始请我们做全面的风险管理咨询。”
面对ERM,对西方解析式思考并不熟悉的国内企业最大的困惑在于:如何将“虚”的风险,变成可以执行的方案。对此,最有效的办法可能是:按部就班,循序渐进。
首先,尽量熟悉ERM方案的常见流程:识别企业可能遇到哪些风险,例如金融风险、运营风险、业务量风险等,不同的行业对风险承受能力有所区别;第二步,对风险进行评估。风险模拟有一些先进的方法,如决策分析(decision analysis)、风险值计算(value-at-risk calculations)和情境规划(scenario planning)。这些方法有助于管理者评估特定事件的发生几率。微软公司(Microsoft)就运用风险值计算的方法,衡量其市场风险;而皇家荷兰/壳牌石油(Royal Dutch/Shell)是率先运用“定量情境规划”的企业之一。
其中,最关键的一点是,一旦风险得到识别和评估,就必须对其进行管理——这是由“虚”变“实”的关键。方法通常有两种:运用内部资源,如自我保险,企业把投资的资金留出来一部分,一旦出现问题,就用这笔资金来补偿损失。这相当于在企业内部设立了一笔保险金。另一种方式是将风险转移给第三方,或与之分担。典型做法之一是生产商将部分生产流程外包出去。这并不意味着威胁完全消失,而是接受外包的企业在相关环节有专长,发生失误的几率随之大为降低。此外,企业外包了不重要的环节后,可集中精力处理它最重要的内部风险。
当然, 资本市场也在风险分担的考虑范围内。企业可以通过发行灾难债券、或购买保险的方式将自己可能承受的灾难转移到金融市场。以某保险公司发行的一种地震债券为例,如果在特定时间、地点范围内,地震真的发生了,债券投资者就拿不到任何回报,保险公司用这笔钱来承担损失;若地震没有发生,那么投资者不但可以拿回投资,还能获得红利。
值得一提的是,ERM的有效性绝不仅仅意味着对上述管理手段的灵活运用,更重要的是在董事会成员、管理者、供应商、客户、投资者之间形成一套统一的“风险语言”,提升整个公司的抗风险意识。最佳效果是,潜在问题的警告信号一旦出现,就能最快地告知决策者,以便在最短时间内启动规避风险程序。正如普华永道全球合伙人 斯蒂芬·杜克尔(Stephen Ducker) 说的,“最重要的是,把风险管理融入日常运营,而不是让员工在出现风险时消极应对。”
换言之,防微杜渐远比亡羊补牢的效果要好得多。这个意义上,公司尽可以发挥关于危险的想象力,风险管理其实无处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