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信用风险,这场支付工具的变革尚有多个难题急需攻克

干瘪的手机钱包

来源:2006年11月 总第128期  |  作者:本刊记者 冯桔  |  阅读:

除了信用风险,这场支付工具的变革尚有多个难题急需攻克

10月,不断寻找新盈利渠道的运营商——中国移动立场坚定地站在了支持手机实名制的正方位置,但后者的实施能否激活中移动手中潜藏的商业机会? 
 
2003年,拥有全球最大移动用户网络的中国移动与拥有全球最多银行卡用户的中国银联联合成立了一家移动支付公司——联动优势科技。凭借超过1500万的用户人数,联动已成为国内移动支付领域规模最大的公司。 
 
这种被俗称为“手机钱包”的新型支付工具,是将客户的手机号码和银行卡绑定在一起,通过手机短信、语音、IVR、Wap或银行卡账户等方式实现自由支付。 
 
在全球,手机钱包均被视为最值得开发的新市场,但限于中国信用体系的不健全,其安全性一直未得到众多移动用户的认可。理论上,手机实名制施行后,利于解决安全问题,联动优势的利益将进一步得到兑现。“新的支付工具只要满足便捷、易携和安全的要求,都会得到迅速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银行卡研究中心博士潘辛平说。 
 
尽管如此,聪明的读者一定猜得出来,现实总要比理论更为冷酷。事实上,手机实名只解决了移动支付的信用风险,却无法全面催熟这个新生意蕴含的商机。 
 
联动优势总经理刘力在接受本刊专访时表示,中国的手机钱包技术上与日韩差距并不大。真正的差异在于,日韩具有更为强大的业务功能。 
 
作为这场支付工具革命的先行者,日本和韩国曾在2002年世界杯期间掀起手机钱包的热潮:赛场外的自动贩卖机标有特殊编号,只要把编号输入发送短信到一个统一的支付网关代码,游客便可实现购买行为。日本在不少商户POS机上加一个无线模块,消费者自行选择现金、刷卡或手机支付方式,给商户报出手机号,输入之后以短信方式将购物清单备份到手机上。 
 
但在中国,由于普及程度低,手机钱包还只能支持一些简单的业务,如手机帐单查询和缴纳,银行卡余额查询,银行卡账户信息变动通知,公用事业费缴纳、彩票投注、数字化产品购买、手机投保、航空订票、电子票务等。 
 
然而,这些支付内容已经让众多的第三方支付公司占得先机,难以吸引手机用户开通钱包支付功能。刘力的对策是,手机上网的普及和非接触卡的使用,将极大美化手机钱包的发展前景。 
 
所谓非接触式手机钱包,是在手机上加装一个部件,与商户的POS机对接,届时在超市、商场购物可实现随时付账。但在中国,非接触卡的投入使用,至少要等到2008年奥运会。 
 
此外,更重要的是,作为一门新生意,手机钱包的普及还有两个难题尚未攻克:手机本身的操作安全及运营模式。 
 
到今天为止,在智能手机、多媒体手机等各种手机产品大幅普及的情况下,全球范围的手机杀毒软件却相当之少——国内则仅有一两家企业推出了专门的手机杀毒产品。而手机防火墙、手机木马等恶意程序拦截和查杀的工具软件几乎为零,这种情况若是出现在电脑设备中,恐怕没有人再敢毫无顾虑地通过电脑来登录网上银行、进行网上购物和在线支付等活动。 
 
另一方面,在运营模式上全球的移动支付行业尚未拥有一个统一标准,这会给手机钱包业务的开拓带来不便。一分钟的手机支付,涉及到移动运营商、银行、支付网关、银联、商户等数个机构。“移动支付价值链比较长,不是一个人或者一个机构完全能够支配的事情,” 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吕廷杰对《环球企业家》说。在中国,这种价值链的搭建会更为困难。 
 
前路坎坷,中国的移动支付商正在不遗余力地普及移动支付的概念。从5月到8月,上海移动通过“手机钱包”业务绑定给本机话费充值,当月买100元,次月送30元,连送3个月。同时借助报纸广告、电台、灯箱、车体和楼宇广告等,展开全面的营销,“上海每天增加的用户数量以千计算。”刘力说。目前看来,这种中国特色的营销还得持续良久,毕竟,与中国高达5亿的移动电话用户(手机用户加上小灵通)相比,1500万的手机钱包用户实在显得微不足道。 
 
对联动优势们来说,目前最好的消息莫过于,10月底中国国产3G标准TD-SCDMA测试结果的揭晓,以及11月召开的3G会议,一直云里雾里的3G牌照发放很可能由此明朗起来。届时,比尔·盖茨的那条预言——手机将成为我们的数字钱包——方能真正实现。

Tags:  手机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