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压力比较大,和中资行不是在一个级别上竞争。”一家外资法人银行的高管皱着眉头说,八月的骄阳也没能带给他多少暖意

外资行褪色

来源:环球企业家  |  作者:王芳艳 廖灵君   |  阅读:

没人能想象自2007年中国对外资行全面开放之后的第一个五年,中资行竟然占据了上风。是年,第一批外资行转制为法人银行,外资行进入中国市场无不带着某种优越感。

也是在那一年,安磊(化名),名牌大学毕业,在外资行既职业又高端的宣讲吸引下,去了一家在韩国本土排名相当不错的韩资银行。

然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却成为命运的转折点。“当时有不少像我一样的应届毕业生,把人生的第一份工作经历交付外资银行,刚开始的确觉得处处风生水起,但是很快,金融危机让大家的感受天翻地覆。目睹了银行风云变幻的两年后,我还是觉得中资银行更有可为,各方面待遇也更好一些,深思熟虑之后,选择了离开。”安磊不无遗憾地说。

安磊的感觉正是外资行在中国的真实写照。金融危机之后,外资行在中国的市场份额直线回落,资产总额占比从2007年的2.38%接连下降至2010年的1.85%。

即使在最引以为豪的理财产品市场,外资行纷繁复杂的理财产品也屡遭投资者投诉,信誉和收益双双受损,颜面尽失。

“金融危机以后,他们(外资行)全线败退,不仅是外汇理财产品不敌中资银行,而且在人民币理财关键领域,外资银行也完全没有声音了,今年没有哪家外资银行敢站出来说他们的人民币理财多么好!”曾经担忧理财市场会无力竞争的一家国有大行资产管理部人士如今底气十足,甚至已不将外资行放入眼里。

这五年,中外资银行同台竞技,第一场“热身赛”看似已分胜负,然而外资银行为何停滞不前?中资行是否真正提高竞争力?外资行对中国市场是否起到了鲶鱼效应?回答这些问题对未来中国金融开放和发展具有路标的价值。

“金融危机在客观上是一个致命打击,另外外资行对本土客户市场的理解确实比较迟钝。”一家中资行高管认为,外资行之所以战败,用中国的古话而言,主要原因是没有占到“天时、地利、人和”。

然而,换个角度来看,外资行战败的领域恰恰是潜藏风险之地:地方融资平台贷款蕴含偿债风险。各种信贷资产类理财产品被指监管套利,塞翁失马,焉知非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