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是微金融的利器还是金融服务的倒退?

唐宁的生意

来源:环球企业家  |  作者:贺颖彦 廖灵君  |  阅读:

“宜信的坏账率、总贷款规模、风险补偿基金规模,这些究竟是什么样的?是否能向社会公开?”唐宁在2011年中国小额信贷联盟年会上,被一位同行连续两次甚至有些气势汹汹地追问。

但面带微笑的他像往常一样,始终没有做出正面回应。

从规模上,唐宁领导的宜信公司在中国P2P贷款行业“一骑绝尘”。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系、曾经供职投行的唐宁,于2006年正式开办了这家公司。5年间,宜信网点遍布国内三十多个城市,员工接近7000人,成为“个人对个人”(Peer to Peer,点对点,下称P2P)贷款平台服务模式在中国的“最大赢家”。

最新的消息是,这个生意已经价值五亿美金。据业内人士透露,在一年前获得凯鹏华盈千万美元级别融资的基础上,今年国庆前,宜信已经正式获得了来自IDG和摩根士丹利的第二轮投资。这次,投资机构对宜信的估值高达五亿美金。

但在得到资本认可的同时,唐宁却面临着来自公众、同行和监管层的质疑。迄今为止,宜信仍然没有获得一张合法经营金融业务的牌照。银监会9月16日专门发文,对“人人贷模式”进行了七大风险提示。爆发于温州的高利贷危机更加深了公众对民间借贷市场的担忧。

以个人借款、个人贷款为基础的“P2P”会不会演变成另一场“隐形高利贷”?在“狂飙突进”的商业扩张中,P2P平台究竟有怎样的“独门”手段,管理住这些不被银行“认可”的客户?违约损失究竟由谁承担?P2P模式到底是“满足”微金融需求的“利器”,还是如小额信贷联盟理事长白澄宇在微博中所说,是“一种金融服务无奈的倒退”?

在对核心数据“遮遮掩掩”、“讳莫如深”的背景下,“P2P”行业老大宜信是否隐藏着风险?又如何将这一新型行业引入健康的发展轨道?  

借五万元

李锡(化名)是一个在北京开店的男士。小店正缺少一笔周转资金,资金需求量只要五万元,期限一年,但是又没有足够的抵押物。银行肯定不会给他放款,因为没有抵押物,而小额贷款公司,其放贷下限一般是三十万。

这个尴尬状况有望得到缓解。一家名为宜信的公司正在瞄准这种介于信用卡和小额贷款公司之间的“缝隙”市场。

宜信公司创始人唐宁对本刊记者表示,宜信主要做的,是为之前没有得到正规金融机构覆盖、没有办法获得资金的用户建立信用,并为其筹措资金。这些用户主要是小微企业主,兼职创业者,以及想要参加培训的学生。这些都有助于他们创业、提升自己。

李锡就是其中之一。要想获得资金,李锡首先要在宜信的网上平台提交六个有效联系人、六个月的银行流水账单,并申请一笔贷款,希望它对自己的资质进行审核。随后宜信旗下的宜信普惠的信用审核人员来到他的小店进行盘点。根据所在公司的注册资本和个人信用状况,宜信会确定不同的服务费用。在信用审核通过之后,李锡就可以获得这笔贷款。

但李锡所需要的资金并不是由宜信直接放贷。他还需要签订一张债权合同,合同上的放贷者是一个个人,他就是唐宁,宜信公司的法定代表人。为了避嫌,宜信普惠的法定代表人并不是他,但他拥有宜信惠民的股权。

唐宁表示,事实上合同的转让方也可以是其他人,但以唐宁账户为中介的贷款规模占总规模多大比例,唐宁没有透露。

在签订完债权合同以后,李锡将会获得由唐宁个人账户划转来的资金。从此之后,每月将要偿还一定量的本息。

根据记者致电宜信信贷部某业务员获得的数据,如果借款人所在的公司注册资本在1000万以下,利率加服务费很可能在月息2.3%以上,折合年化利率27%。如果借款人所在公司注册资本金在1000万以上,则只需要付出月息1.4%,年化利率在17%左右。

宜信内部员工称,根据借款人资信状况,收取的服务费用从1%到10%不等。而唐宁接受采访时表示,对借款方的平均收费费率约占借款额的10%。

一位北京P2P贷款公司负责人表示,据他估测,宜信客户的综合融资成本在25%以上。与此同时,同在北京的张旺(化名)有五十万闲置资金,他正在寻找投资渠道。张旺找到了宜信财富,另一家由唐宁控股的公司。他同样通过宜信平台提交申请,跟宜信财富签订一份合同,委托宜信财富替他寻找合适的投资渠道。

宜信财富“找”到了宜信普惠,宜信普惠负责把十到二十个跟李锡有相同需求的人打包成债权合同包。这个债权合同包被分散为两个部分,分别转让给两个跟张旺类似的人,这是宜信独特的贷款分散和风险分散机制。

张旺会知道李锡们的身份证号码、期限、金额、利率以及资金用途。在签订完合同之后,他们把资金划拨到唐宁的个人账户。原来唐宁与借款人签订的合同,将交由投资者保管。

根据期限不同,宜信提供不同的产品。投资者获得的年化利率在10%到12%之间。事实上,合同中这样表述,“预期收益率是预期收益减去服务费用”。

在合同中,投资者可以选择每次收到本息之后,由宜信财富代表投资者进行再次循环出借。这意味着宜信把收到的还款再一次进行放贷。每月,宜信会给投资者寄送债权清单,投资者能知道自己的债务人变成了谁。

而到期还款时,扣除一定比例的服务费之后,资金会回收到投资者的账户。宜信的投资理财产品年化预期收益率集中在10%至12.5%,收益相对固定。

对于出借人,宜信也会收费。宜信内部员工透露,出借人的规模以十万起,收费平均为年化1.2%至1.5%,随着资金规模的上浮有不同程度的减免。

唐宁证实了这一点:宜信公司向双方收费。

不过,宜信收费最主要来自于借款人,相对于同行来说,宜信收费要高很多。线上P2P普遍采用用户自定利率策略,向借款人收取2%到4%的费用。宜信平均费用则高达10%左右。这个服务费与客户所能获得收益相差无几,相比之下,银行的利差一般为3%至4%。

但唐宁表示,宜信模式拥有更加主动、更加细致的审核办法,同时线下的扩展和销售队伍需要更多的软硬件成本。

这种由宜信开创的债权合同转让模式发展迅速。成立五年,宜信已经发展为全国布点三十多个城市、员工近七千人的庞然巨物。宜信内部员工透露,宜信平均借款规模在四万到五万之间。唐宁曾经公开表态,宜信拥有超过六万借款人。据此推算,其总贷款规模目前已经超过20亿元。

Tags:  唐宁的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