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资金融机构大规模减持中资银行股真乃迫不得已?
进不如退
在中国及全球经济复杂多变、全球资本市场波谲云诡、走势微妙的时刻,两家外资银行减持中国银行股的消息掀起市场波澜。
香港联交所11月16日发布的数据显示,美国高盛集团11月14日大幅减持工商银行H股(01398.HK)。同日,美国银行公告将以私人交易方式出售所持有的几乎所有建设银行H股(00939.HK)。
高盛此次减持工行H股17.52亿股,套现资金85.49亿港元(约69.7亿人民币),使其持股比例从原来的12.13%降至10.11%。据透露,交易是在闭市后通过大宗交易与接盘者达成的,为的是给市场消化信息的时间,从而减少市场冲击。然而,高盛减持的消息早在联交所正式公告前就已传开,11月10日,受该消息影响,工商银行H股开盘即大跌逾7%。其他银行股受到严重拖累,均以大跌报收。
11月14日,美国银行公告减持建设银行H股。根据公告,美银将出售104亿股建行H股,将持股比例由10.23%降至0.86%,相当于几乎全部卖掉了所持的建行股份。
交易当事人都表示,这是高盛和美国银行正常的资产调整行为,并非是因为看空中国银行股或者中国经济。但投资者和分析人士对这两起减持的解读则要复杂得多。
迫于无奈
高盛从投资工行上获利颇丰。2006年1月,作为工行上市前的战略投资者,高盛投资工行25.8亿美元。经过2009年6月、2010年9月以及今年11月的这次减持,累计进账约57亿美元,而其目前仍持有的10.11%股份价值约53亿美元。对高盛来说,这是笔不折不扣的优质投资。
美国银行的收益更大。2005年,美国银行斥资30亿美元购入建设银行9%股份。从2009年1月至今,美国银行通过大宗交易四次减持建行H股,累计套现约194亿美元。
对高盛和美国银行减持中资银行股的行为,分析人士倾向于认为是“不得已而为之”。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在接受《环球企业家》采访时说,高盛和美银减持首先是“因为其自身需要这么做”。
高盛今年三季度净亏损4.28亿美元,这是高盛自1999年上市以来第二次单季亏损,上次亏损是在金融危机最严重的2008年四季度。此外,因其销售的抵押贷款相关产品,高盛还面临诉讼,预计诉讼损失有可能高达26亿美元。因此,高盛套现以增强其抗风险能力。
美国银行第三季度的财报比高盛要好:实现净利润62亿美元。但是。分析人士认为,美国银行的利润因非经常项目而被大幅扭曲,同时其交易部门受成交量下降影响,销售和交易收入同比下降37%。今年9月12日,美国银行宣布将在未来几年裁员3万人并出售资产以节约开支50亿美元。此事可为佐证。此外,美国银行还面临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无法满足监管要求的问题。11月初召开的20国集团(G20)峰会上,国际金融稳定理事会要求29家系统重要性银行在巴塞尔协议的基础上额外增加1%至2.5%的资本金,美国银行位列29家银行之列,其核心充足率至少需要达到9%以上,而截至9月底,美国银行只达到了8.65%,比同期摩根士丹利、高盛、摩根大通都要低很多。由此,美国银行今年8月和11月连续大幅出售建设银行的股份则不难理解。
“此次美国银行减持与我们之前的预期一致。”中银国际银行业分析师袁琳表示,美银此次减持,一是为了达到资本充足率要求,另外,10月以来中资银行股的上涨也推动了美银的减持行为。
此外,无论是高盛还是美银,头上都悬着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欧债危机。国际评级机构惠誉11月16日发布的报告称,欧债危机进一步蔓延可能令美国银行业面临风险,除非危机得到及时有序地解决,否则美国银行业的整体前景将恶化。高盛和美银不得不做好应对形势恶化的准备。不过,高盛和美银的减持并非个案。自2008年以来,大规模减持中资银行股的外资金融机构还有:瑞士银行、苏格兰皇家银行、摩根大通、韩国未来资产、德国安联、美国运通、淡马锡等。其中,摩根大通和淡马锡是有买有卖,其他金融机构则主要是卖而不买或多卖少买。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认为,很难相信外资金融机构减持仅仅是因为自身缺钱,还应从中资银行和中国经济身上找原因。
今年以来,中资银行股总体表现低迷,导致投资者信心不足。高盛第三季度的亏损中包括因工行股价下跌导致的10亿美元亏损(资产缩水),如果工行股价进一步下跌,高盛的账面亏损将继续扩大。
实际上,在高盛之前就有中资机构投资者减持工行。全国社保基金从3月1日至8月30日四次减持工行H股1.19亿股,套现6.67亿港元,减持价格从6.07港元到4.92港元,交易均价明显高于高盛售价。另外,中资银行在分红方面表现吝啬。工行2006年以来一直在加强分红力度,但分红收益率也仅比一年期的定期存款利率稍高。建行与工行类似。股价长期低迷加上分红不给力,被抛售并不令人意外。
从政策面看,中资银行股目前似乎陷入了“十面埋伏”。郭田勇表示,从利率市场化到巴塞尔协议,再到不良贷款隐患及货币政策,几乎找不到一个对银行业利好的消息,特别是不良贷款问题。
国泰君安银行业分析师邱冠华表示,对银行板块投资机会的判断必须放到宏观经济大背景下进行。而中国的宏观大背景是经济高速增长时代正在过去,未来物价走势仍有不确定性,货币政策即便放松,空间也非常有限。
中金公司在最近发布的一份《财富往哪里去》的研究报告中指出:银行股估值隐含的预期已十分悲观—目前A股银行平均前瞻一年市净率比2008年金融危机最低点时还要低19.3%,平均前瞻一年股价/拨备前利润比2008年最低点时还要低21.8%。中金预计,2012年中国银行业不良贷款将上升2800亿元,其中上市银行约1900亿元。
不过,市场在担忧的同时又认为银行股具备一定吸引力—最大的吸引力在于看似低得不能再低的估值。中投和淡马锡接盘美银所售建行股份或许与此有关,不过两家机构 都不愿对此做出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