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麦肯锡最新的企业与投资银行白皮书(亚洲区),亚洲已成为全球最活跃的企业与投资银行(CIB)市场。
亚洲未来投资市场
亚洲经济体在金融风暴期间展现出比欧美更为坚韧的一面,同时在经济复苏过程中,它们的实力更为强大。截至2010年,亚洲创造了将近4420亿美元的CIB风险调整后收益,达到全球总收入的近1/3。麦肯锡预测,亚洲经济将呈稳定增长,2015年亚洲在全球企业金融的收入规模将达到7900亿美元,占全球CIB市场的45%。
亚洲新的CIB收入绝大部分来自“成长巨人”中国和印度。其中,占亚洲CIB收入一半的中国市场,目前已经是本地区最大的批发金融市场,其重要性在未来将进一步提高。即使不考虑人民币升值的可能性,我们预期中国新增的CIB收入规模至少会跟美国或欧洲不相上下。如果中国的实际GDP持续以9%的年平均增长率上升,因此而产生的贷款额增幅将占亚洲收入增长的55%。印度也将在未来五年以每年15%-17%的速度成长,成为增长最快速的CIB市场之一。而基础设施先进的两大泛亚金融中心香港及新加坡,将是全球银行重心向亚洲转移过程中的最大受益者。
白皮书指出,目前最显著的三大增长机遇是快速强大起来的中型企业客户群;亚洲资本市场与投资银行的惊人增长,特别是中国和印度的增长和巨大的潜力;以及区域交易金融的持续扩张。虽然大型企业依然是CIB的最大客户群,但是中型企业成长迅速。到2015年,亚洲中型企业客户群贡献的收入增长将翻一番,达到3080亿美元。特别是在中国和印度,年收入介于5000万至1.25亿美元的企业的重要性日益增加。
中国和印度还将成为资本与投资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市场。预计在2015年,这两大市场可占到整个亚洲市场的40%;届时中国将产生530亿美元的收入,印度则为中国的1/4。
亚洲持续增加的区域贸易流还将带动来自贸易融资的收入。到2009年,亚洲区域内的贸易已经占亚洲总体贸易的57%,金额高达4兆美元,同时亚洲区域内贸易仍以每年6%的速度成长。
“对有意分享亚洲CIB市场商机的外资机构来说,法律法规及竞争态势仍是重大进入障碍。”麦肯锡全球资深董事姚万里(Emmanuel Pitsilis)说,“因此跨国银行必须找到‘亚洲化’之路,从业务线和地理部署的双重角度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并在亚洲打造一个兼具获利性和持续性的商业模式。”
麦肯锡全球副董事徐军也指出: “除新加坡及香港两大区域金融中心以外,亚洲企业金融的收入大多掌握在国内银行手中。以亚洲最大市场(中国)的最大收入项目(企业金融)为例,在执照发放的限制、分行金融的管制、严格的贷款比率,以及国有企业的强大网络等因素影响下,外资银行目前仅掌握这块2,250亿美元市场大饼的不足2%。”
麦肯锡认为,对于有企业关系和市场准入优势的本土银行,需要进一步提升中型企业的风险管理和覆盖模式,强化资本市场投资银行产品的交叉销售技能,并依托成长快速的贸易走廊(如中港台,中澳等)开发新的交易金融业务和提升现有的平台。
而对于全球银行而言,如何进行“亚洲化”的改革则十分重要。成熟的全球业者不但可以以优质的产品服务和本土化的风险管理经营中型企业,他们也可以利用自己已有的庞大业务规模和良好的产品能力专攻机构投资者,同时通过技术创新掌握跨境交易的金融商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