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亚要走不一样的路

汪静波:第三方理财不应该向客户收费

来源:环球企业家  |  作者:贺颖彦  |  阅读:

对汪静波的采访是在一家酒店进行,她看起来聊兴不错,但言谈中还是有些拘谨,她坦承,接受媒体面对面访问的次数不多。在汪静波看来,诺亚财富与其他第三方理财公司颇有不同,无论是产品结构,还是经营理念。

汪一直强调,诺亚要超越自己,而不是模仿别人。“有人曾经建议我们设竞争对手研究部门,我觉得没有必要。不是说别人的路不好,而是我们走得不同。”

PE布局

GE:在过去的几年当中,诺亚对PE布局的力度越来越大,你是怎么看待这个市场的变化的?你们是怎么调整的?


汪静波:第一、中国的资产很多,但是有效配置的渠道不多,PE是其中比较好的渠道。把钱交给懂的人,懂的人把钱交给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高科技行业。我们的很多客户是优秀的企业家,他们能理解PE的风险。


其次,管理中国前十位PE的,很多是海归。他们早就完成了原始积累,很明白什么叫用别人的钱,信用率是百分之百。我们觉得这个市场相对比较干净,而且人的层次比较高,我们就战略性的在这个方面多布局。现在最好地PE我们基本上都有合作,剩下的二三线PE我们几乎没有做。很多人都想跟我们合作,但二三线PE有些鱼龙混杂,我们还是比较谨慎的。目前,我们在PE方面的产品占比50%到60%。

GE:发行PE产品,诺亚要做大量的尽职调查,有些人质疑你们已经变相参与了产品设计?

汪静波:我们当然要做尽职调查,第三方理财如果没有专业能力,就没有核心竞争力,一个纯粹的销售机构不会有竞争力。

我跟一位PE老总聊,他说他很感动我们公司的人去给他做尽职调查,为什么?他说只有你们试图发现我们成功的基因,了解我们可以发现并且投资到好公司的秘密。有一些公司,只要我们募集的基金投了它,我们也要到现场去看。但我们从来不参与基金管理,我们不是GP,不具体进行决策。

GE:目前中国的PE基本上是5年甚至更长,如果中国经济未来五年是一路向上,那可能是好的,如果经济下行,对诺亚是一个更大的系统性风险,你怎么看待这一点?

汪静波:两个筛选,一个是产品的筛选,一个是合格投资人的筛选。

第一,我觉得关键看你选择什么样的PE产品,比如一个鼎晖合伙人就经常讲,他永远不会卖到最高点,所以在决策时,他从来不会考虑在二级市场发行的时候,市盈率是多少,他赚的是增长的比例。

我们不投资pre-IPO,我觉得这些东西靠关系,不是价值。在IPO之前,PE基金已经通过增长获得了应该有的收益,就是二级市场长期下跌也会给投资人带来收益。我觉得优秀的基金管理人会在周期中胜出。

第二点是要选择合适的投资人。我们做的这些PE产品全部都是千万级的,很多都是九年、十年才到期,客户一般是上市企业家,或是正在上市的企业家,或是想转型的企业家,或者是公司本身被PE投过。如果你不懂得这个产品的风险,不清楚它的整个运行,你就很难理解它,所以,我们经常劝一些情况不合适的客户不去投PE产品。

每次我们都会跟投资人讲,第一,产品不保本,你可能会出现风险,血本无归;第二是PE的整个过程可能是J型曲线,你一投就是亏,亏了几年后才能赚钱,你要忍耐这个过程,而且没有流动性。你要考虑到这些点。

研究与销售

GE:诺亚如何做到能够筛选到好的和对的产品?如何加强自己的研究和筛选能力?


汪静波:我们现在有100个研究加产品开发的团队,我们做了一个全中国OTC市场最全的金融产品数据库,里面有所有OTC市场的几万个产品,包括银行理财、PE、VC、地产基金、信托等等。


我们不仅仅看它的收益率,我们还要看收益率背后挂钩的是什么资产。我们对所有的GP、地产基金、信托公司全部有评级,包括它的股东、资产、风险,我觉得这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如果一只阳光私募要让我们发行,我们必须跟踪它一年以上的数值,如果它不给就不能上我们的平台。

GE: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对供应商收费,一种是对客户收费,有人认为对客户收费的会容易站在客户的立场。对供应商收费会受到销售的激励。你怎么看待这两种模式?

汪静波:我觉得关键是透明,透明能化解很多利益冲突。比如供应商知道我们统一的费率都是1%,客户也知道,这样就OK了。

我个人认为不应该跟客户收咨询顾问费。真正的有钱人会自己做理财规划,你可以从财务管理的角度帮他梳理一下,可是这个报告值多少钱很难去估计。

我们大家都在交流思想,可是你完全用这个思想收钱,很难。但是如何选到好的产品并买到好的产品是实在的。你有没有选到?你选到能不能买到?你能不能做这个决策?过程能不能帮他管理,出现了风险能不能揭示?最后他接不接受这个结果?我觉得付钱的是这个。而这个过程应该是供应商付钱。

团队建设

GE:能把财富管理行业专业知识积累起来,对人的要求是很高的。那么掌握了这种专业知识的人,你怎样让他们愿意留下来?因为他们会受到很大的诱惑。


汪静波:我觉得是这样,首先不能完全是看钱。大家首先是怀着一种对这个行业的梦想,就是想成为改变这个行业的人。

第二,所有的人都认为私人银行这个行业是靠理财师个人,但我不这样认为。我并不认为一个理财师可以服务你的客户,为什么?因为每一个人的财富都是内心最私密的问题,比如我今天问你,你有多少钱?你告诉我吗?没有人会说。

我一直跟我的理财师说,你是一个关系经理,你不可能指挥客户,你只是把一些信息告诉他。如果投资人说我相信你,你随便填。我说,这样的客户不能要。你必须让他懂风险是什么?他为什么获利?原因是什么?如果他还是不懂,我就跟理财师说,你要拒绝他,我们绝对有拒绝和选择客户的权利。不是所有的人你都要服务,除非他愿意去弄明白,这个是核心。

我觉得我们很幸运,经历了很多经济周期。如果十年一个周期,我都没有机会成长,现在是三年就两个周期,所以客户大涨大跌,在这个过程中,他学会了理解风险,他看到我们是很诚信的,而且我们给他揭示的风险都发生了,所以他愿意继续信任我们。我们百分之六十的客户都是转介绍的。

GE:这个行业可能难免会有一些激进的行为,如何保持员工的销售合乎规定呢?

汪静波:我经常对员工讲,如果你从诺亚学到了诚信做人,学到了规范我就很欣慰。也有一些员工跳槽去佣金更高但不是很规范的公司,这会让我难过。我愿意他被银行挖走,因为我觉得银行基本的价值观是有的,有些其他的第三方我说不清。

基本在其他第三方干过的我也不用,我是怕他在开始进入这个行业就搞错了,这样对客户压力比较大。

我个人更喜欢招应届生培养,现在在诺亚做得比较好的都是我们培养的。好的大学,好的背景,一开始他就理解我们对合规对风险的认识。我也碰到过有些人,为了赚佣金,有业务量,让客户进进出出,我们有监控系统,如果出现了这种情况,我们马上就会提醒他。

GE:2008年以后,诺亚财富的分公司数、客户数、资产规模还有理财师都处于一个高速增长的状态,你是怎么调整公司的管理模式来应对这种挑战?目前分公司对诺亚财富整体盈利的贡献有多大?

汪静波:我觉得每开一个分公司要做到两年内单店盈利,这是我们的目标。必须要盈利,否则做大就没有意义了,而且团队也不会成长,团队在一个业绩不好的公司感受不到动力。

在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觉得管理的挑战比较大。我们现在要从以前完全的矩阵扁平化管理到更加区域化一点,区域化可能会有助于更有深度的理解当地客户的需求。

我们既想做区域,但是又不想失去扁平的优势,因为层级多的话会降低沟通效率,所以我们区域高管的编制在总部,各区域老总跟总部各部门主管平行。他能够理解总部的意图,所以能把区域带好。

目前各区域里,沪、闽、浙区域业绩最好,其他有些地区也要慢慢培育。我们也有一些地方业绩还不是很理想,像成都、武汉这种中部地区,但是它每年都翻番,它不一定马上盈利,但是它只要在成长,我就很欣慰,这说明它也在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