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它是缓解刚性兑付的良药吗?
信托基金化疑问
在2011年底的一场会议上,展恒理财董事长闫振杰和应邀演讲的北京国际信托公司总经济师、业务部负责人时宝东产生了一个小小的分歧。
在展恒理财发布的年度投资策略中,信托投资已经不再名列首选,甚至建议投资者逐步减仓。其理由是,根据数据测算,信托公司今年三季度前面临集中兑付,行业风险加大,甚至可能引起监管收紧。
但时宝东表达了不同看法,“信托公司已经预先考虑到这些情况,并作出了反应,风险是可控的”,他抛出的最重要的举措即是“信托基金化”。

这也是众多信托公司对外宣传和讲述的最多的选项,但这条创新之路,是否能解决迫在眉睫的兑付问题,是否能被市场广泛接受,依然疑窦丛生。
缓解兑付压力
2011年是整个中国信托业最风光的一年,资产管理规模轻松跨过4万亿,成为银行、保险之外的第三大行业。超速发展的背后,是显而易见的刚性兑付压力。
根据展恒理财数据,占集合信托发行总量70%以上的房地产信托是信托业兑付压力的主要来源,其2012年全年兑付量为2010年的18倍。而最近的兑付高峰即为3月和6月,其中3月份到期兑付的房地产信托产品规模总计为154亿元,仅此一个月的到期兑付量就为2010年整年兑付额度的2倍有余。
如此巨大的兑付压力,其实更多地植根于一个现实,目前市场上绝大部分信托采用融资性安排,且投向一个固定项目或单一公司。
其具体流程为,信托公司与某一项目公司签订固定收益协议,投入资金并控制相关权证,根据具体协议分批回收或到期一次性回收资金。这种事实上的“类贷款”使得兑付风险集中在一家公司和单一时点上。而一旦遭遇宏观调控,行业整体不景气,兑付风险即成倍放大。
基金化的信托产品之所以与现存的产品不同,是它在发行设计上抛弃了面向单一公司、固定收益的模式,而是允许信托公司对募集来的资金组成一个资金池,进行主动管理,以不同形式投入不同类别的混合资产,同时用开放式的计划,允许投资者中途回购份额。
而在兑付压力的最大来源地产信托上,根据展恒理财数据,特色基金化信托产品存量截至2011年年末约为325亿元,占地产信托业务余额的比重仅为5%左右。
但利得财富分析认为,在融资类信托受限的情况下,2012年全行业基金化信托产品的比重会有大幅度上升,乐观估计今年全年会接近全部信托产品规模的30%至40%,基金化产品似乎成为了信托公司的救命稻草。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信托公司中层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他认为,现在发行的基金化产品只是减低了产品本身的风险,对公司来说作用不大。因为公司的兑付压力更迫在眉睫的是前几年留存下来的产品。如果原有计划对应销售不畅,没有筹措到足够的资金,该由公司承担的代偿还是得做。
银监会早有规定,同一家公司不同的信托计划不能相互接盘。“如果要用新募集的资金去曲线接老计划的盘,就触及到监管红线。谁也不敢这么做。”上述信托公司中层说。
前景隐忧
“基金化信托产品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美,反正我是不看好。”前述信托公司中层说,“不然为什么喊了一两年,真正做起来的没有几只?”
他的担忧,不仅仅来自于基金化信托产品对于缓解兑付压力的效果不明显,还有被市场接受的程度实在堪忧。“客户对固定收益、看起来比较有保障的类贷款地产信托都已经不接受了,你有什么理由说服他们去投一个浮动收益的产品?”。
把单个项目的信托做成投资于多个项目的基金,其结果是单个信托计划的规模更大,会达到10亿级别。而期限也由2年左右拉长到5年上下。
另一位第三方理财公司一线业务员告诉记者,公司最近在帮助发行一款类基金的信托产品,压力确实很大。
“保本的时候,客户投资时主要关心的是具体项目和质押措施。但是基金化之后,客户主要看的是公司”,这对信托公司主动管理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大部分信托公司在运行基金化产品方面不仅缺乏经验,而且缺乏人才。
目前运行基金化信托产品较多的仅有平安信托一家,其发行的睿石计划是典型的基金化地产信托,迄今为止已经发行35期。采用了混合投资于房地产企业债券和项目股权等形式,并取得了14%以上的收益。但大部分信托公司运行房地产项目股权投资的能力还没有得到认可。
“以地产信托为例,我们公司熟悉如何控制权证、如何控制风险的人很多,但是真正特别了解房地产行业跟项目前景判断的人不多,因为他们习惯了看担保、看质押、看项目背后公司的实力。”前述信托公司中层说,“要找真正懂地产和金融的人,必须重新招兵买马。”
一位地产基金人士表示,确实有下属员工接到地产信托公司的邀请跳槽,不过最后还是没有去。“因为信托公司有些做地产的都在往外走,实在没有必要趟这浑水”,“如果要做股权类的基金,为什么不去私募的地产基金做?监管也松,前景也更好”。
自2010年年末以来,银监会数度表态,鼓励信托公司研究创设中长期私募基金型信托计划,但市场响应不大。
“在地产信托被严控的前提下,传统的产品走不下去了,信托基金化是一个退而求其次的产品,从客户接受度、自身能力角度,国内的信托公司都没到这个节点。”前述信托公司中层说,“我只能说等待政策松动,让基金化信托产品有条件接盘其它项目,或许繁荣才能真正到 来。”
在展恒理财发布的年度投资策略中,信托投资已经不再名列首选,甚至建议投资者逐步减仓。其理由是,根据数据测算,信托公司今年三季度前面临集中兑付,行业风险加大,甚至可能引起监管收紧。
但时宝东表达了不同看法,“信托公司已经预先考虑到这些情况,并作出了反应,风险是可控的”,他抛出的最重要的举措即是“信托基金化”。

这也是众多信托公司对外宣传和讲述的最多的选项,但这条创新之路,是否能解决迫在眉睫的兑付问题,是否能被市场广泛接受,依然疑窦丛生。
缓解兑付压力
2011年是整个中国信托业最风光的一年,资产管理规模轻松跨过4万亿,成为银行、保险之外的第三大行业。超速发展的背后,是显而易见的刚性兑付压力。
根据展恒理财数据,占集合信托发行总量70%以上的房地产信托是信托业兑付压力的主要来源,其2012年全年兑付量为2010年的18倍。而最近的兑付高峰即为3月和6月,其中3月份到期兑付的房地产信托产品规模总计为154亿元,仅此一个月的到期兑付量就为2010年整年兑付额度的2倍有余。
如此巨大的兑付压力,其实更多地植根于一个现实,目前市场上绝大部分信托采用融资性安排,且投向一个固定项目或单一公司。
其具体流程为,信托公司与某一项目公司签订固定收益协议,投入资金并控制相关权证,根据具体协议分批回收或到期一次性回收资金。这种事实上的“类贷款”使得兑付风险集中在一家公司和单一时点上。而一旦遭遇宏观调控,行业整体不景气,兑付风险即成倍放大。
基金化的信托产品之所以与现存的产品不同,是它在发行设计上抛弃了面向单一公司、固定收益的模式,而是允许信托公司对募集来的资金组成一个资金池,进行主动管理,以不同形式投入不同类别的混合资产,同时用开放式的计划,允许投资者中途回购份额。
而在兑付压力的最大来源地产信托上,根据展恒理财数据,特色基金化信托产品存量截至2011年年末约为325亿元,占地产信托业务余额的比重仅为5%左右。
但利得财富分析认为,在融资类信托受限的情况下,2012年全行业基金化信托产品的比重会有大幅度上升,乐观估计今年全年会接近全部信托产品规模的30%至40%,基金化产品似乎成为了信托公司的救命稻草。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信托公司中层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他认为,现在发行的基金化产品只是减低了产品本身的风险,对公司来说作用不大。因为公司的兑付压力更迫在眉睫的是前几年留存下来的产品。如果原有计划对应销售不畅,没有筹措到足够的资金,该由公司承担的代偿还是得做。
银监会早有规定,同一家公司不同的信托计划不能相互接盘。“如果要用新募集的资金去曲线接老计划的盘,就触及到监管红线。谁也不敢这么做。”上述信托公司中层说。
前景隐忧
“基金化信托产品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美,反正我是不看好。”前述信托公司中层说,“不然为什么喊了一两年,真正做起来的没有几只?”
他的担忧,不仅仅来自于基金化信托产品对于缓解兑付压力的效果不明显,还有被市场接受的程度实在堪忧。“客户对固定收益、看起来比较有保障的类贷款地产信托都已经不接受了,你有什么理由说服他们去投一个浮动收益的产品?”。
把单个项目的信托做成投资于多个项目的基金,其结果是单个信托计划的规模更大,会达到10亿级别。而期限也由2年左右拉长到5年上下。
另一位第三方理财公司一线业务员告诉记者,公司最近在帮助发行一款类基金的信托产品,压力确实很大。
“保本的时候,客户投资时主要关心的是具体项目和质押措施。但是基金化之后,客户主要看的是公司”,这对信托公司主动管理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大部分信托公司在运行基金化产品方面不仅缺乏经验,而且缺乏人才。
目前运行基金化信托产品较多的仅有平安信托一家,其发行的睿石计划是典型的基金化地产信托,迄今为止已经发行35期。采用了混合投资于房地产企业债券和项目股权等形式,并取得了14%以上的收益。但大部分信托公司运行房地产项目股权投资的能力还没有得到认可。
“以地产信托为例,我们公司熟悉如何控制权证、如何控制风险的人很多,但是真正特别了解房地产行业跟项目前景判断的人不多,因为他们习惯了看担保、看质押、看项目背后公司的实力。”前述信托公司中层说,“要找真正懂地产和金融的人,必须重新招兵买马。”
一位地产基金人士表示,确实有下属员工接到地产信托公司的邀请跳槽,不过最后还是没有去。“因为信托公司有些做地产的都在往外走,实在没有必要趟这浑水”,“如果要做股权类的基金,为什么不去私募的地产基金做?监管也松,前景也更好”。
自2010年年末以来,银监会数度表态,鼓励信托公司研究创设中长期私募基金型信托计划,但市场响应不大。
“在地产信托被严控的前提下,传统的产品走不下去了,信托基金化是一个退而求其次的产品,从客户接受度、自身能力角度,国内的信托公司都没到这个节点。”前述信托公司中层说,“我只能说等待政策松动,让基金化信托产品有条件接盘其它项目,或许繁荣才能真正到 来。”